黄玉顺:追寻“现代性”之根

黄玉顺:追寻“现代性”之根

ID:24875807

大小:51.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16

黄玉顺:追寻“现代性”之根_第1页
黄玉顺:追寻“现代性”之根_第2页
黄玉顺:追寻“现代性”之根_第3页
黄玉顺:追寻“现代性”之根_第4页
黄玉顺:追寻“现代性”之根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玉顺:追寻“现代性”之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黄玉顺:追寻“现代性”之根——《追寻中国精神丛书》主编琐语黄玉顺11999年是一个很特别的年份:这是本世纪的最后一个年头,又是五四运动80周年。翻开历史,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纪、怎样的一场运动!我被这种强烈的历史意念抓住,是在1997年的夏季。一天,我和几个朋友在成都锦江畔的一间茶馆品茗聊天,座中有我的挚友、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张鹏先生。我们谈到了中国20世纪的历史风云,谈到了“五四”运动,不禁浮想联翩,感慨良多。大概是出于职业的敏感,他邀我为此设计一套丛书,并约定:1999年出版。我由此而沉入了对五四运动、对20世纪中国

2、、对历史、对传统的反思。确实,“五四”不是一天的事件,甚至不是一月、一年、十年的问题,而是百年的问题。“五四”就是一个世纪!而且──我实在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五四”还要跨越我们这个即将过去的世纪。啊,跨世纪的“五四”!到了北京,我开始了这项工作。其间电话联系,信件往返,诸如此类,自不必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丛书选题的策划,虽是我们二人共同商讨的结果,但许多具有关键性的意向却是张鹏先生提出的,其中不仅表现了编辑职业的敏锐,而且表现了文化反思的卓识。我们可以说是共同确定了丛书的学术立场、文化品位、体例结构、文体风

3、格等等。接下来是许多具体工作,诸如订计划、拟纲目、找作者、说意图、报选题、签合同……这些工作主要由我来做,因为张鹏先生远在成都,多有不便;但他还是一度为此专程赴京,敲定细节,会见作者。现在摆在各位读者面前的,就是张鹏先生、几位作者和我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不知道它们能否令读者满意,或者令读者感兴趣;我只知道:我们确实是努力了的。借此机会,我想谈谈几个有关的问题。2本丛书对历史的文化反思,选了这样几个点:自由,民主,科学,伦理。这种选择,主要出于以下考虑:这几个问题,可以说就是“五四”、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的要点。抓住了

4、它们,也就抓住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要领。我们知道,五四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就是民主、科学。何以然?只因为:现代中国的最大历史课题,一言以蔽之,就是“现代化”;民主与科学,可以说是现代化的双翼,无此双翼,现代民族国家无以腾飞。如果说科学是器物层面的现代化的体现和保障,那么民主就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的体现和保障。然而精神层面的现代化的体现和保障,则是自由。自由精神不仅是民主的基础和前提,而且是科学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自由精神就没有民主,也没有科学。说到底,科学与民主都不过是现代人类自由意志的工具而已。但自由又与伦理有密切联

5、系;或者说,在社会关系上,自由问题同时是一个伦理问题。自由涉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其中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社会关系;这是最复杂的一种关系,恰恰是伦理学的课题。难怪陈独秀当年在宣扬自由主义时,在其《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把“伦理的觉悟”视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他所谓“伦理的觉悟”,“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由此观之,伦理的根本问题还是自由问题。所以,自由精神乃是现代精神之核心与灵魂。3我们从自由、民主、科学、伦理四个方面来反思“五四”以及整个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作为一套丛书,几

6、位作者采取什么样的共同学术立场呢?我们的共同立场是:打通现代与传统。“五四”最早充分体现了现代精神;但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传统的断裂”。“五四”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缺乏民主传统,缺乏科学传统,缺乏自由传统;中国的传统伦理,缺乏任何现代价值(这种看法,近来已有改变)。总之,中国的传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与传统“彻底绝裂”。而我们的看法正相反: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植根于中国的传统;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现代性,重新认识传统;我们的最终目的是:现代与传统的“对接”。除此而外,我们几位作者并不

7、在思想观点上强求一律,因为我们知道,这不符合现代学术精神。所以,我们这几位作者已准备好为自己的著作承担责任。我们唯一的共同立场不过是:充分意识到传统的现代价值。4为此,我们的基本方法,是对文化进行“二重分析”。这就是说,对于任何民族任何时代的文化传统,我们都认定它包含至少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特殊的形而下的历史的层面,它是“器”,是“变易”的;一是一般的形而上的超越的层面,它是“道”,是“不易”的。这种不易之道,便是我们的文化精神的“太极”。否则,我们就无法说明文化的继承性;然而我们都承认,文化是有继承性的。倘无“继

8、承”的观念,必无“发展”的观念:试想,一切旧东西都要弃若敝屣,一切新东西都要另起炉灶,从头来过,人类如何能进步、如何能发展?必有继承,始有发展。抛弃的只是特定性的历史性的东西,继承的则是普遍性的超越性的东西。这种“二重分析”当然也是一种“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但却与划分“精华与糟粕”的方法有别。“精华与糟粕”分析法是一种价值分析法,而价值分析涉及到价值尺度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