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

ID:24909442

大小:55.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7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_第1页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_第2页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海嬡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750000摘要:“诗圣”杜甫的诗作因为工整讲究的格律、抑扬顿挫的诗风为后世所追捧传唱、经久不袞;因为他的诗歌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的作品乂被誉为“诗史”;因为有着士大夫的精神追求,他的诗歌里乂有了他无处安放的忧国情怀。关键词:杜甫忧国情怀诗歌唐诗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了顶峰,唐诗把中国定义为诗歌的国度。“诗圣”杜甫的诗作因为工整讲究的格律、抑扬顿挫的诗风为后世所追捧传唱、经久不衰;因为他的诗歌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的作品又被誉为“诗史”;因为有着士大夫

2、的精神追求,他的诗歌里乂有了他无处安放的忧国情怀。木文就以杜甫为例,谈一谈他作品中的忧国情怀。经过时间的积淀,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杜甫的思想核心仍然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也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忧国情怀。这两种精神追求支撑着他命途多舛的一生。以他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蒿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U燥呼不得,归来倚

3、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儿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乂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杜甫得到亲朋好友的资助,在成都丙郭外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求取安身。过上了暂吋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

4、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洒自娱。第二年八月,草堂被秋风吹破,许多的小孩子来扯撕茅草,耻笑杜甫。杜甫百感交集,记之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好不容易过上了快乐自足的生活的杜甫,却被一场无情的秋风摧毁了一切,他用之以安身立命的栖所没有了。不幸的是面对来撕扯茅草的孩童,年老体衰的他竟是力不从心,唯冇暗自叹息。更为不幸的是天气大变,风雨大作,茅屋漏雨,床褥潮湿,自从安史之乱以后甚少睡眠的杜甫面对漫漫长夜仰天长叹。眼前的处境让诗人想到了安史之乱以来自己的种种痛苦经历,风雨飘零几近倒塌的茅屋中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无医可治的家国

5、,他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喊。这是怎样的情怀,这是怎样的精神,他宁愿冻死,来换取些许天下贫穷苦难的百姓的温暖。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瞬间迸发了出来,诗人博大的胸襟与崇高的理想、忧国忧民的情怀至此也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再如胡应麟《诗薮》推崇的金光万丈、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堪称杜甫的呕心之作,诗句中字字是对家国命运的担忧,是忧国伤吋的慨叹。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闩鸟飞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仅仅五十六字,即将诗人所有的感情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掩面。杜甫的生平可分为四个阶段来叙述:第一阶段是读书游历吋期(712〜746年);第二阶段是困守长安吋期(746〜755年);第三阶段是陷贼与为官吋期(756〜759年);第四阶段是漂泊西南吋期(759〜770年)。这首诗就是唐代大历(767年)的重阳节吋诗人登高抒怀之作,即诗人飘泊西南吋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旅居夔州,患冇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

7、年迈多病、感吋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倾倒出了吋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怅。一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被后来人反复咀嚼。更有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指出了此句道出的八层含义: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对偶而又精确。可想而知,此吋此刻的诗人内心如波涛翻滚,骇浪滔天般的无处申诉的苦楚一泻千里地倾倒了出来。至此,杜甫忧国伤时的形象便

8、跃然纸上了,无疑再一次为他的忧国情怀找到了佐证。杜甫还有很多能够体现他忧国伤吋情怀的作品,如“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些作品选取了平常百姓家的生离死别,展现了安史之乱之后国家的风雨飘零,也深刻写尽了百姓的疾苦,更是道出了身处乱世之中漂泊无依的孤独寂寞之感。这些作品无一不写出了老百姓的贫困苦难,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