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常见原因调查及护理措施

小儿发热常见原因调查及护理措施

ID:24917471

大小:7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7

小儿发热常见原因调查及护理措施_第1页
小儿发热常见原因调查及护理措施_第2页
小儿发热常见原因调查及护理措施_第3页
小儿发热常见原因调查及护理措施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儿发热常见原因调查及护理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儿发热常见原因调查及护理措施唐晓珍覃祥玲(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丙桂林541001)【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小儿发热的常见原因,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院91例小儿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出小儿发热的主要原因,分析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上呼吸道感染、腹泻、肺炎、受凉等是导致小儿发热的主要原因。结论护理人员应根据年龄和病情等因素采取不用的治疗和护理措施,降低惊厥等高危因素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愈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关键词】小儿发热原因护理措施发热是儿科常见的一种急危重伴发症状,是机体防御反应的一个重要信号,临床诱发原因较多,如果治疗和护理措施不及时,持续长时间的

2、发热严重影响患儿的新陈代谢和体内调节,使肝肾以及脑组织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进而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1]。木研宄收集我院91例小儿发热的主要原因和护理措施,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木研宄来源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以小儿发热就诊的临床诊疗资料,所有患儿经双侧腋下同时测量,温度均在37.5°C以上,且24小时内温度波动在1°C以上,符合陈文斌主编[2]《诊断学》中关于小儿发热的诊断标准。木研究组共91例,其中男49例,女42例;新生儿(出生1月以内)21例,婴幼儿(出生后1月〜3岁之间)48例,学龄前期(3〜7岁)14例,学龄期(7〜12岁)8例;腋下温度为低

3、热(在37.5〜38.0°C之间)患儿12例,中热(在38.1〜39.0°C之间)患儿49例,高热(在39.1〜41°C之间)患儿27例,特高热(在41°C以上)患儿3例;所有患儿除发热外,新生儿多表现为面红、苦恼和拒绝哺乳等反应,婴幼儿多表现为吐泻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学龄前期多表现为萎靡不振、头晕等症状,学龄期多表现为头疼头晕、四肢乏力等症状。1.2调查方法针对所有患儿建立病情和冋访登记本,便于采集患儿发热的原因、治疗和护理效果等相关信息,高热患儿留院观察对症治疗。1.3疗效评定标准参考陈文斌主编[2]《诊断学》中关于小儿发热的疗效标准:24小吋内体温均处于正常范围,患儿临床症状

4、完全消失。1.4统计学方法所冇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2结果所有发热患儿根据病情需要,以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采取个体化的综合护理措施,本研宄组91例患儿痊愈出院86例,主动转院治疗4例,死亡1例。根据本研究调査、临床诊断以及相关检查分析患儿发热原因,主要上呼吸道感染30例,腹泻16例,肺炎15例,受凉14例,流脑4例,乙脑2例,不明原因2例,结核2例,白血病2例,麻疹2例,术后感染1例,不明原因1例。3讨论3.1新生儿发热分析及护理本研究新生儿21例,占研究组的23.08%,导致发热

5、的原因主要有受凉8例,上呼吸道感染7例,肺炎2例,腹泻2例,流脑1例,不明原因1例;低热患儿3例,中热患儿9例,高热患儿8例,特高热患儿1例。新生儿皮下脂肪较薄,肌肉不发达,体温免疫系统和中枢调节发育不完善,故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对于低热和中热患儿给予棉签或奶瓶喂水,祛除诱发因素,注意适度保暖和通风即可使患儿痊愈,如果常规措施不能改善者适当采取物理降温和推拿等措施。对于高热和特高热患儿首先采取温水浴、冷敷大血管丰富部位等物理降温措施为主,然后查找并尽快祛除病因,开放静脉通道,补充液体、对症治疗和改善高热状态,一般体温可恢复正常。3.2婴幼儿发热分析及护理本研究婴幼儿48例,占研究组的52

6、.75%,显示1月〜3岁的婴幼儿是小儿发病的高发期,导致发热的原因主要冇上呼吸道感染16例,肺炎11例,腹泻9例,受凉6例,流脑3例,乙脑1例,不明原因2例;低热患儿6例,中热患儿28例,高热患儿12例,特高热患儿2例。婴幼儿吋期,母体免疫力逐渐消失,后天免疫系统和中枢调节尚未健全,极易患病毒、细菌等感染性疾病,其早期症状均为发热。研宄表明[3】:婴幼儿吋期脑的兴奋系统与抑制系统的动态平衡还处于不稳定状态,消化系统差,因此极易发生高热惊厥和吐泻,进而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和液体不足。对于低热患儿,护理人员可以嘱咐家属让患儿多饮温开水,适当保暖和通风,查找病因并对症治疗。对于中热患儿周身无汗

7、时,遵医嘱使用退热剂和多饮开水,防止患儿因液体不足而虚脱。对于高热和特高热患儿遵医嘱持续退热剂、镇静剂和物理降温措施,每个3h测量体温1次,预防惊厥等危险征兆出现。本研究2例特高热患儿,苏中1例出现惊厥后,紧急使用流水槽降低头部温度等措施脱离生命危险,另外1例因治疗不及吋死亡。3.3学龄前期发热分析及护理本研宄学龄前期14例,占研究组的15.38%,导致发热的原因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4例,腹泻3例,肺炎2例,结核2例,术后感染1例,乙脑1例,闩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