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论文: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ID:24922020

大小:1.17 M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7

论文: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_第1页
论文: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_第2页
论文: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_第3页
论文: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_第4页
论文: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文: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效提问更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提问应立足于学生。关键词: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问题要有层次性;问题要有开放性;问题要有创新性。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

2、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课堂提问更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而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很多问题。如提问没有明确目的,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品,满堂灌变为满堂问;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提问对象只集中几个优生,而不顾及后进生,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过分关注教学进度,只注重结论,排斥求异思维,忽视思维过程。有的教师还一心期望学生的回答与教

3、师或书本的答案完全一致,而很少问‘为什么’,从而不能发现学生的思维缺陷,错过了塑造学生思维的时机,也难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数学教师认真研究、探讨。一、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要讲究明确的目的,提问必须要为教学服务,备课要考虑提问的目标。是为了引课?还是为了前后联系新旧知识?或其他目的。课堂提问要尽可能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如六年级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为了引课,激起学生兴趣。我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六(3)班开家长会,老师请家长坐在自家孩子的位置上,出示班级座位图,圈出小

4、明的位置(第5列,第4行),问题:①如果你是小明准备怎样描述小明的位置,才能使家长既准确又快速地找到位置?生1答略、生2答略、生3答略……②同是小明的位置,却有如此多的方法描述,这样不简洁,又麻烦,还让人容易混淆,你有好的建议吗?生1答略、生2答略、生3答略……。这时,我说同学们的建议太有价值了,怎样才能用统一的方式既准确又简明地描述小明的位置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确定位置。这样在创设学生熟悉的座位情境的基础上,通过一组提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小明的位置,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

5、描述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容易让人混淆,有的不简洁,交流后学生自然地产生统一的方式,从而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也让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二、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生活阅历,与老师不可同日而语,许多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比较多地“参考”了自己的人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这就导致了许多在老师看来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却感到无从下手,就像下文将要讲到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的例子,其实是老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所以老师设计问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因素,

6、让学生思考有方向。前不久,我有幸执教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一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开课前主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再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简单的分数。如:情境引入让2个小朋友先分4个苹果,平均每人分两个,再分2瓶饮料,平均每人1瓶,最后分蛋糕,平均每人半个,从而引出分数。这样一步一步循序渐进,

7、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分数就在周围的生活之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另一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折出长方形纸的。学生按要求折出后,我原来设计的问题是:“回顾一下,你是怎样得到的”?生甲:我是竖着对折的。生乙:我是横着对折的。生丙:我是斜着对折的。转来转去,学生始终没有离开怎么折,无论我怎么启发引导,就是说不出“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长方形的”。即使说不成这样,大概意思对也行呀!我心里有点着急,最后又让学生分组讨论也没有如愿。最后自己说出了结语,但当时心里

8、很不舒服。(因为学生没说出我心中理想的答案)下课后我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难道三年级的孩子对平均分不理解,对新知识真的出现衔接问题。面对学生这种状况,作为老师应怎样引导?我很无奈自己说出了自己想要的答案,还是我设计的问题本身让学生不知怎么回答。于是第2节课上平行班时,到了同样的环节,我变换问题,你折出的表示什么?这时有许多小手举得很高,我试着叫了一个学生。他答:“我把长方形纸平均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