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思想与于连“中”的思想的比较

孔子“中庸”思想与于连“中”的思想的比较

ID:24922026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7

孔子“中庸”思想与于连“中”的思想的比较_第1页
孔子“中庸”思想与于连“中”的思想的比较_第2页
孔子“中庸”思想与于连“中”的思想的比较_第3页
孔子“中庸”思想与于连“中”的思想的比较_第4页
孔子“中庸”思想与于连“中”的思想的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中庸”思想与于连“中”的思想的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孔子“中庸”思想与于连“中”的思想的比较摘要: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于连的“中”的思想诞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虽然于连的思想立足于儒家思想,但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影响,二者存在着诸多差异。本文以儒家思想为基点,对二者思想从思想含义、行为原则、变化方式、反对折中的理由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关键词:孔子;于连;中庸;中节;变化先秦时期,孔子首倡“中庸”思想,两千多年间,一直影响和指导着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在《圣人无意或哲学的他者》一书中,于连立足儒家思想,以《易经》、《论语》等为据,创造性地

2、阐释了“中”的思想。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差异的文化背景,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于连“中”的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文所要研究的就是二人思想其内涵究竟有何差异。孔子的“中庸”思想“不仅是指导人们生活的道德理想和处事之道,而且是一种实现‘天下平’的治世之道”,体现在孔子的日常话语之中,分散在《论语》、《礼记》等著作中,例如《论语-子路》篇中提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猖乎!狂者进取,猖者有所不为也。”狂、狷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极端,而人“应当时时保持一种理性状态,既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猖,于两端之间取其中。”于连在《圣人无意

3、》或《哲学的他者》一书中,采用西方逻辑推演的方式,从《易经》乾卦卦相开始,一步步阐述“中”的思想,并在阐述的过程中,多引用孟子、王夫之等人的思想,例如在说到不能不知变化,固执一端时,于连引用“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第二十六段),由此可以看出,于连的思想是立足在儒家思想之上的。接下来本文将以儒家思想为基点,详细阐述孔子“中庸”思想与于连“中”的思想四方面的差异。一、思想含义的不同中庸的本义是指“不偏不倚(适度)是常道,人们要在实践中经常用‘中’,以求得和谐之效果。”在《论语-先进》

4、篇中,子贡问:“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尤不及。”孔子认为“过”、“不及”为两极端,过,是超过,不及,是未达到,二者都没有达到适度、恰到好处的状态。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就对极端进行了批判,“攻乎异端,斯害也己。”强调凡事都不要走极端,极端是违背事物本性的,无过无不及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列举了一个人行为极端的例子,“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者,指勇敢冒进、敢作敢为之人;狷者,谨慎小心,拘谨而不敢为。这两种人

5、分别是“过”、“不及”之人,是孔子所不赞同的,人应该是“中行”之人,即行为适度,不走极端。于连认为“做事半途而废不是‘中’,能够从一边走向另一边,既能够在这边,也能够在那边,同时又不沉迷于任何一边,这才是‘中’”于连从《易经》六十四卦中乾卦的卦相开始阐述,他认为这一卦可以说是具有两个中心的,因为这六爻是以两个三爻结合成的,分为内外卦,中心分别为九二、九五;如果将乾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那么又可以说它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因为六是一个偶数,偶数没有像奇数那样的中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卦中九三和九四之间并没有划中间线的

6、位置。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却有两个遥遥相对的中心,中心在于连那里,即被理解为极端,他解释道:“‘中’的确是有的,只不过它是双重的,两个中心都是极端,两个中心都是正当的,正如在六条线中两个遥遥相对的中心所表示的那样。”“中”的思想正是游刃于极端之间的思想,是在两极之间的变化,若不达到极端,体验极端,那你对任何的体验都是不彻底的,“你对痛苦的体验不彻底,对陕乐的体验也不彻底,你既不能完全地行善,也不能够足够地严格,你会永远停留在两者之间。”若以《论语?子路》篇的事例进行说明,那么人就既可以达到“狂”,也可以达到“猖”

7、,“狂者”、“猖者”并非是应该受到批评的。从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中庸”思想的含义是避开“过”、“不及”这两个极端,选择适度。于连的“中”的思想则是把握住极端,在极端之间变化。、行为原则的不同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中庸要求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要“致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篇),在原文的语意中,这句话是被理解为对问题的正反、头尾、本末进行考察,综合分析以得到结果。细细品味可以发现,其中蕴涵着“致中”的思想,人们在为人处事之时,应该对对立的方面进行考察,选择适度的行为,避

8、免做出过度和不及的事情来。正如余仕麟所说:“这种方法要求人们在简单的事物中取中行,既不能狂,也不能猖。”在《论语?雍也》篇中提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在修身养性方面,孔子也强调适度,过多或过少,都难达君子之品行。在于连那里,“中节”是一切现实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