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培养受众环境意识思考

媒体培养受众环境意识思考

ID:24957669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7

媒体培养受众环境意识思考_第1页
媒体培养受众环境意识思考_第2页
媒体培养受众环境意识思考_第3页
媒体培养受众环境意识思考_第4页
资源描述:

《媒体培养受众环境意识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媒体培养受众环境意识思考极端灾害天气的出现,与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有关。传播学培养理论认为,新闻媒体具有培养受众的功能,它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因此,媒体对极端灾害天气的报道承担着培养受众环境意识的功能。  媒体重视灾情及抗灾报道,忽视对受众环境意识的培养  从新闻价值角度而言,极端灾害天气事件属于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近几年来,我国媒体十分重视对极端灾害天气事件的报道。从报道的时间顺序来说,对极端灾害天气有预警报道、灾中报道、灾后报道;从报道内容来说,有灾情报道、抗灾报道。  当前,国内媒体普遍重视灾情报道。受灾人数、受灾

2、面积、灾民生活、经济损失等灾情,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灾情发生后,媒体运用各种报道方式,从声音、图片到文字,全方位展现灾情,并突出重点。  再就是重视抗灾报道。抗灾报道包括受灾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采取的救灾措施、全国各地的支持、救灾的行为、涌现出的救灾英雄人物等。如2008年人民日报的报道《风雪抢险铸忠魂——追记国家电网公司三位抗灾烈士》、《众志成城不负众望——贵州抗凝冻保通路、保供电、保民生纪实》等,这些报道歌颂了战胜灾害的英雄人物,鼓舞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士气。  但媒体对极端灾害天气报道忽视了对受众环境意识的培养。消息、通讯、评论、深度报道等新闻体裁,就灾情报

3、道灾情、就抗灾报道抗灾的多,传递灾害与人类的生存环境关系恶化的新闻少,引导受众进一步深入思考环境问题的少。新闻媒体为什么要通过新闻报道培养受众的环境意识呢?因为,极端灾害天气与人类活动有关,通过新闻报道能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大气环境、生态环境,而且传媒具有培养受众的功能,能通过新闻潜移默化地培养受众的环境意识。  媒体报道如何增强受众环境意识  媒体可以通过设置议程、采用环境报道视角、贴近受众、创新报道形式等手法来增强极端灾害天气报道效果,培养受众环境意识。  一是设置议程,报道灾害,积极引导主流舆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可以发挥各自

4、媒体的传播特点,设置报道议程。广播电视媒体可以做常规节目、特别节目;报纸可以在版面设置专题,运用版面语言增大报道强势;网络媒体也可设置栏目滚动报道;电视、报可以每日报道灾害。通过全方位、多角度、集中、持续地报道灾情,使受众在灾情发生、持续、结束、灾后建设这段时间内,了解了灾害的危害,认识到人们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的现实。  二是采用环境报道视角,培养受众环境意识。新闻具有不同的报道视角,站在什么角度报道新闻、选择事实,体现了新闻的倾向性,反映了特定的主题。极端灾害天气事件发生后,新闻报道的角度有:可以选择“是什么”、“怎么样”的报道角度,具体平面地报道灾害新闻;也

5、可以选择“为什么”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关系层面深入挖掘、思考灾害为什么会发生、人类应怎样注意环境问题等。如,2007年3月22日人民日报的《罕见暖冬,警钟为谁而鸣》,报道了气候变暖的意识和危机感。2008年关于南方雪灾的报道,国内媒体中以南方周末为代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报道,如从雪灾延伸到环境的报道《这是全球变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反思灾情原因的报道《暴雪冻雨为何频现南方》等对雪灾以及抗灾进行深度反思。传播学培养理论的主流效果理论认为,受众多样化的价值观,因接触电视而变得与电视所呈现的主流意见相似。大众传播媒介,代表并引导社会主流舆论,从而使公众意见趋于一致。主流效

6、果理论说明,从保护环境的视角报道灾害性天气事件,达到了积极引导主流舆论的目的。  三是报道要贴近受众,提高受众环境意识。传播学培养理论中的回响效果理论认为,当电视世界的经验与个人经验趋于一致时,培养效果会如同空谷回音一样显著扩大。这一理论要求新闻媒介的报道与宣传极力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这样才能使媒介效果达到最大。所以,传媒要让受众认识到,重视环境保护不仅是全球的事情、国家的事情,更是每个受众的事情。受众既是一个群体,也是一个个的个体。灾害性天气所造成的危害对每一个受众而言都是具体的、实际的。媒体可以创新报道形式,与受众互动,以生动活泼的报道形式与受众互

7、动,使受众参与进来,使报道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对此,媒体报道可以从受众的日常生活入手,报道灾害对于人类的影响,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维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