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法中的乘人之危

浅议民法中的乘人之危

ID:24971908

大小:55.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7

浅议民法中的乘人之危_第1页
浅议民法中的乘人之危_第2页
浅议民法中的乘人之危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议民法中的乘人之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民法中的乘人之危田泽钢(内蒙古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阿拉善750300)一、我国民事法律对乘人之危进行规定是有差异的。《民法通则》与《合同法》将显失公平与乘人之危并列,却有区别。《民法通则》将乘人之危行为规定为无效民事行为,将显失公平行为规定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合同法》将乘人之危和显失公平行为都规定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民法通则》把显失公平行为单列,只须一个客观要件一一“在该行为成立时,依一般社会情势可判断其有失公平”即可。由于我国民事法律对乘人之危和显失公平规定的差异,理论界有不同见解,可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民法通则》将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分开

2、是不妥当的,因为:(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0条规定,可以认定为乘人之危的判定标准与经济胁迫的判断标准是一致的,因而乘人之危没有必要作为单独的原因与显失公平分立。(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2条的规定,当事人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此规定与其他国家规定一致。(3)在市场交易中,当事人从事交易活动,都应当承担交易风险,法律不可能保证每个交易当事人都获得利益,倘若某人在实施一项不成功的交易以后,便以结果对其不利、以显失公平为由要求撤销合同,必然导致经济秩

3、序的紊乱。另一种观点认为,《民法通则》把乘人之危与显失公平分立是科学的,理由是:⑴乘人之危行为有时会产生显失公平的后果,有时则不是。⑵显失公平行为之所以不构成民事法律行为,其原因在于行为的内容不适当。乘人之危行为不构成民事法律行为,原因则在于相对人采取违法手段而造成表意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⑶乘人之危和胁迫行为在相对人利用表意人处于危难境地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表意人陷于危难境地的原因是不同的。在胁迫的民事行为中,表意人陷入恐怖的境地,原因在于胁迫人故意实施的违法行为。在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中,表意人之所以陷入急迫需要或紧急危难的境地,并不是由于相对人的故意行为

4、所致,相对人只不过利用了表意人的这种境况而己。在此认为,后一种观点的理由充分合理,更加适合我国国情。二、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乘人之危而为的民事行为应该具有以下的构成要件:1.行为人实施了乘人之危的行为乘人之危是一种以积极的“作为”方式迫使他人作不真实的意思表示的违法行为,即行为人公开地以拒绝提供帮助向对方施加压力,迫使对方就范。如果行为人虽明知相对方陷入危难、有所急需,但未实施任何主动的、积极的行为对其施加压力,只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了对方提出的要求,则苏行为不构成乘人之危。乘人之危行为可采用各种方式,但必须表现为“作为”。在一般情况下,“不作为”即在

5、他人陷入危难吋不予救助这一行为本身,不能构成乘人之危。2.表意人客观上陷入危难紧迫状态危难紧迫状态是指当事人所实际面临某种重大的损害危险,“不存在产生竞争价格之可能的条件下,迫于对方压力不合真意的意思表示”。当事人的危难紧迫状态必须是现实的而非想像的,是重大的而非轻微的,苏产生的压力足以使当事人违背其意志作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当事人参与民事活动不能不承受一定的压力,只要这种压力不超过必要的限度,就不构成危难紧迫状态。例如,卖方“奇货可居”,利用买方急于购得该物的心理,提高出卖物价格,从而在交易中获得对自己较为有利的条件,这种行为,不构成乘人之危。对于“危难紧

6、迫状态”的认定,是确认因乘人之危而为的民事行为的核心。对此,司法实践中应同吋将主、客观两方面的标准结合起来加以认定:首先,应考察当事人主观上是否因危难状态而达到不得不违心地进行意思表示的程度。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冋一状态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向一境况在甲看来是危难紧迫状态,在乙看来则可能不是,故砬根据当事人所处的具体环境,结合当事人的个体特征,对其加以分析。苏次,应根据社会的一般评价尺度,以客观的标准考查当事人所处的境况是否构成了危难紧迫状态。1.相对方的危难紧迫状态非因行为人的行为所造成如前所述,乘人之危而为的行为中当事人进行违心的意思表示,是

7、基于外界强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可以是精祌压力,也可以是物质性压力。显然,就当事人基于某种“压力”而作违心的意思表示这一点而言,乘入之危与胁迫看似相同,却有区别:在胁迫的情况下,当事人所承受的压力是直接来源于胁迫行为人的威胁或强迫行为,即其危难紧迫状态系胁迫行为人造成;而在乘人之危的情况下,作为当事人所承受的压力来自紧迫危难状态,并非由行为人的行为所直接造成,而是由行为人行为之外的原因所造成,包括第三人的行为、天灾人祸及意外事故等。这表明,当事人的危难紧迫状态是否因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违法行为所引起,是胁迫行为与乘人之危行为的根本区别。2.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乘入之危

8、的故意例如,甲妻病重,急需用钱,乙乘机要求甲将其房屋以半价出售,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