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临床研究

针灸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临床研究

ID:25017334

大小:59.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7

针灸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临床研究_第1页
针灸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临床研究_第2页
针灸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临床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针灸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针灸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例临床研究【摘要】目的:介绍一种以针灸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综合疗法。方法:治疗组(90例)以针刺颈部的夹脊穴及风池、完骨、百会、四神聪,配合汤药、颈椎牵弓I、中药塌渍、功能锻炼;对照组(30例)给予香丹注射液、曲克芦丁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汤药、牵引、中药塌渍等综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关键词】针灸;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途分类号】R246.2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501—02

2、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颈椎骨质增生后,刺激血管神经、周围组织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偏高,因而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多采用非手术治疗。笔者从2007年至2012年间,采用以针灸、汤药、牵引、中药塌渍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0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54例;发病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0.5岁;病程1月〜20年,平均1.5年;其中有65例曾采用过按摩、理疗等治疗,疗效欠佳。1.2诊断标准按照1993年全

3、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CSA诊断标准修订:1、头部眩晕,可有猝倒史,常伴有颈椎病的一般症状,如颈肩痛、后枕痛、颈部活动受限等;2、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3、X线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棘突偏歪,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颈椎节段不稳等;4、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如眼胀复视、视力下降、耳鸣耳聋、胸闷心悸、失眠多梦、恶心呕吐等)。1.3疗效标准(1)、临床治愈:眩晕等主要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访半年无复发。(2)、显效:眩晕症状及阳性体征明显缓解,可正常工作和生活。(3)、有效:眩晕等主要症状及阳性体

4、征有所缓解,但未迗到显效的程度,常因劳累或气候变化加重,治疗后减轻,对工作和生活有所影响。(4)、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或略有减轻,随访期间,眩晕症状常有发生,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1.4治疗方案对照组:随机在住院部选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作为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5%葡萄糖液250ml加香丹注射液30ml和5%葡萄糖液250ml加曲克芦丁注射液300mg,1日1次,连续用10天。治疗组:随机选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治疗组,针刺取颈部夹脊穴5对、风池、完骨、百会、四神聪为主穴,根据临床辨证分型,配以相应穴位和中药汤剂口服

5、。(1)、风寒湿痹阻型:配合谷、列缺,针用泻法,加灸;中药宜袪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2)痰浊中阻型:配以丰隆、中脘、内关,针用泻法,加灸;中药宜化痰利湿,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3)、肝阳上亢型:配以太冲、太溪、三阴交,针用平补平泻法,不灸;中药宜平肝潜阳,舒经通络,方用天麻钩藤汤加减。(4)、气血亏虚型:配以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可灸;中药宜益气养血,舒经通络,方用归脾汤加减。针刺操作方法:患者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皮肤常规消毒,根据患者胖瘦程度,取30mm-50mm毫针垂直刺入穴位,

6、得气后加上电针治疗仪,选取疏密波,留针30分钟,每日1次,6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平均治疗4个疗程。治疗组均配合颈椎牵引(坐位或卧位)、中药塌渍、功能锻炼(如领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八段锦、五禽戏等),功能锻炼的量需视患者病情、年龄、体质等情况而定。1.5治疗结果根据证型的不同来比较疗效,风寒湿痹阻型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其它三型,差异显著(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