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教学之力学知识的衔接

初高中物理教学之力学知识的衔接

ID:25025684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7

初高中物理教学之力学知识的衔接_第1页
初高中物理教学之力学知识的衔接_第2页
初高中物理教学之力学知识的衔接_第3页
初高中物理教学之力学知识的衔接_第4页
初高中物理教学之力学知识的衔接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高中物理教学之力学知识的衔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初高中物理教学之力学知识的衔接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中学黄鸿祖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1671-0568(2014)18-0051-02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虽然都是学习物理知识,但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初中学习由于教学的进度比较慢,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变化不多;初中生的学习方法也比较简单、机械,不习惯于复杂计算;也不习惯于独立思考,只要记住公式,把题中的已知条件代入就可以知道答案;初中物理涉及的公式、定理、定律,少、简单、容易记,而高中物理涉及公式、定理、定律多,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应用。因此

2、,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很直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思考。高中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概念多,公式多,物理规律复杂,物理规律表达方法灵活,对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常常要用到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要求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

3、,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使问题简化,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模型,使物理问题抽象化。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很难进入高中物理的学习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是当务之急。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包括教育观念的衔接、物理知识的衔接、物理方法的衔接、物理实验的衔接、物理语言的衔接、教法学法的衔接以及数学工具的衔接等。通过对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对象、学习策略、学习过程、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的比较,笔者结合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就提出一些具体做法。1.

4、研究教材,知识的衔接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知识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升、扩展,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变得更加丰富,但认知结构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当新学习的知识不能为原有的认知结构所容纳时,就需要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重建新的认知结构。从知识层面上对比,高中物理要求上明显加深加宽,有以下显著特点:从直观到抽象,初中讲物体的运动,高中讲质点的运动;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到多力平衡,从初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到高中变速运动和圆周运动;从

5、标量到矢量,初中的代数运算到高中的矢量运算;在语言上从浅显表达到比较严谨的表达,物理量从定性讨论到定量的计算。2.必须注意下面的初中教学要求和高中教学衔接七个方面:(1)机械运动。初中教学要求: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长度。了解测量误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平均速度。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从相关的图表获取信息。高中教学衔接:学生对刻度尺的使用

6、已基本掌握,知道有估读位,初步学会根据参照物进行估测。能判断简单的相对运动问题。由于初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速度(实际指速率)、路程和时间;高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速度、位移、时间和加速度,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是矢量。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使学生能正确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掌握建立坐标系和选取正方向,再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知识和新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2)质量和密度。初中教学要求:一是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用托盘天平测量固

7、体和液体的质量,了解其他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二是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用密度知识解释、说明、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会用天平、量筒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高中教学衔接:学生已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知道如何测定物体的密度,在高中阶段不再重复学习这一部分内容,需要时可以直接加以应用。(3)力。初中教学要求: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及影响因素;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高中教学衔接:学生已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但在多个力作用

8、而平衡时,学生因看不到效果而影响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已基本掌握G=mg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及重心的概念,高中阶段通过这些知识来同化重力随地理位置及高度的变化等。初中已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原理,高中应以此同化胡克定律。初中只是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没有深入认识摩擦力。高中应当顺应新知识,调整对摩擦力的认知结构,理解静摩擦和动摩擦,并会计算它们的大小,会判定它们的方向。(4)力和运动。初中教学要求:了解物体运动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