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历史教学的理解和实现

家国情怀:历史教学的理解和实现

ID:25107400

大小:3.37 MB

页数:33页

时间:2018-11-18

家国情怀:历史教学的理解和实现_第1页
家国情怀:历史教学的理解和实现_第2页
家国情怀:历史教学的理解和实现_第3页
家国情怀:历史教学的理解和实现_第4页
家国情怀:历史教学的理解和实现_第5页
资源描述:

《家国情怀:历史教学的理解和实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家国情怀:教学的理解和实现陈国兵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7、08上篇:“家国情怀”的教学理解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明确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开始从国家层面更加深入系统地考虑“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或者说“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序》一、教育目的的理解进一步明确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培养有家国情怀(中国灵魂和世界胸襟)的现代公民。问题1:我们的理想是什么?(“中国梦”)问题2:我们在为谁培养人才?(“社会主义接班人”)历史教育是

2、整个核心素养培育体系中最为基础的一部分,回答的是“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向哪?”的问题。历史教育:为“人”保有一份可以精神洄游的地方!1904年《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学五年学制中,中国史课程的“每星期钟点”仅略多于外国史课程。1913年的《中学校课程标准》中将本国史课程与外国史比例各占50%。时人韩定生研究欧美、日本的中学历史课程后发现:“欧美诸国之历史课程,皆以本国史为中心,外国史唯选择其关系重要者附而授之,是为历史课程当然配置。盖如此能养成国民爱国之精神,得到历史教授之目的。”“(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先以本国史为始,

3、终以本国史为归,……始终以本国史为中心”,而中国因中学的学制比日本少了一年,“只抄袭其前四年之课程,将其最后之一年删去,结果遂于中学校之后二年,只授外国史,而无本国史,真可谓轻重倒置者矣。”——韩定生《中学校历史课程之改革意见》,《教育丛刊》第3卷第2集,1922年4月,第1、4-6页故事1:中学历史课程中国史比重之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对边疆问题关心与日本侵华所引发的边疆国防意识同步出现。傅斯年运用实证主义史学分析法撰写《东北史稿》,旨在否认日本矢野仁一所主张的“满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的说法,指出“此名词(满

4、蒙)之通行……专图侵略或瓜分中国而造之名词,毫无民族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根据。”针对日本用“本部”称呼中国内地十八省的现象,顾颉刚先生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其侵略本质:“试看我们的东邻蓄意侵略我们,造了“本部”一名来称呼我们的十八省,暗示我们边陲之地不是原有的;我们这群傻子居然像承受了他们的麻醉,任何地理教科书上都这样地叫起来。”他并指出,“本部”一词的普及实际上助长了日本势力对中国十八省以外地区的扩张。在国家民族危殆的情势下,不深究历史,不研习地理沿革,就是“我们的耻辱”!后来,顾先生在回忆自己走上边疆史地研究的道路时说

5、:“大家知道,我本是一个专弄作中国古代史的人,可说一向是一个‘书不读秦汉以下’的人。为什么到了近年,忽然走上研究边疆的道路去呢?这不是我的见异思迁,乃是受着时代使命的压迫而不得不然。”因为“中国地方广大,边疆一因辽阔界线越长,问题越多,我们要挽回国权,洗刷国耻,应当怎样办?我觉得我们的力量虽小,但既已感到问题的严重,就该得尽些鼓吹的责任,去唤醒国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边疆:知识分子爱国情怀与学术研究的共同场域》故事2:与日本学者的“中国边疆史地”的抗争二、课程目标的理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对

6、未来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做了规定,其中,“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其中的说法如何理解?一、课程标准对“家国情怀”的定位与培养要求。1、阐明了“家国情怀”对人成长的意义。(是“人”应具有的价值关怀。)“5.家国情怀。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问题1、情怀是什么?问题2、家国情怀是什么?问题3、历史学科对家国情怀的形成有何意义?2、阐明了“家国情怀”培养在教学

7、中的意义(一)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问题1、“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如何理解?问题2、它与其他几个核心素养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3、阐明了“家国情怀”在教学中的目标定位。(1)心系家国。即四个“认同”。(2)国际视野。即尊重多元。(二)课程目标。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5.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认同】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8、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同】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认同】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尊重】;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