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重视“基础能力”的训练

阅读教学应重视“基础能力”的训练

ID:25117763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8

阅读教学应重视“基础能力”的训练_第1页
阅读教学应重视“基础能力”的训练_第2页
阅读教学应重视“基础能力”的训练_第3页
阅读教学应重视“基础能力”的训练_第4页
阅读教学应重视“基础能力”的训练_第5页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应重视“基础能力”的训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阅读教学应重视“基础能力”的训练王俊鸣语文教学改革可以说是“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了。进步当然有,但总的看,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低效甚至无效的状况,其根源主要在于淹没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忽视或者说“跳过了”“基础能力”的训练。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指什么?这要看学科的定性、定位。我们看看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说法:“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

2、基础。”在说完“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之后,接着是下面一大段文字:“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课标还强调“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在这里,“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驾齐驱,各项“能力”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等相提并论,而且各

3、项能力还要“均衡发展”,结果是多元而宏大的价值取向淹没了核心价值的追求。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或者“我们为什么要开设语文学科?”“中学生为什么要上语文课?”)广义地说是“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的核心又是什么?就是“语文应用能力”,就是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所谓“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的基础就是这种能力——所以这应称为“语文基础能力”。衡量语文课效果如何,这才是第一位的。笔者曾强调,让学习者爱读书、会读书,爱动笔、会作文,是语文学科对他们最大的“人文关怀”。如果说课标是多元而宏大的价值取向淹没了核心价值的追求,教材体系则是“文体特点”的认知淹没了“基础能力”的训练,或者说是“

4、跳过了”基础能力的训练,而直接进入“文体特点”的认知。试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其主体就是“阅读鉴赏”(请问“阅读”与“鉴赏”是一回事还是有所区别?),每册四个单元,而其第一册第一单元就是鉴赏诗歌。其“致同学”书说:单元学习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侧重于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有的侧重于对思辨性较强的说理文章进行思考和领悟,有的侧重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理解”。很明显,这是一个“文体”体系,而其单元指导也都是着眼于文体特点。问题在于:“品味鉴赏”“思考感悟”“阅读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处于同一层次的能力吗?比如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难道不是首先得“

5、阅读理解”,进而才能“品味鉴赏”吗?离开了“阅读理解”,还谈什么“品味鉴赏”?开篇就是“诗歌鉴赏”,这样的“序”合乎“能力”培养与训练的逻辑吗?待到第三册第二单元学习唐代诗歌,编者的指导语干脆就说“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云云,这个“基础”在哪里?怎么解决的?到其第四单元学习科普文章时,编者就只说什么“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家在探索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了,对于“阅读能力”本身更是无话可说。不抓根本,不分层次,不讲顺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这样的教材,让一线教师怎么处理?别的学科教师,是该教什么教材里有什么;唯独语文教师,只能是“碰到什么说什么”.苦不堪言,且低效甚

6、至无效。“语文素养”是可以分解的,课标已然做了。而“语文应用能力”(即“基础能力”)则始终停留在一个笼统的概念上,有的人干脆说阅读能力是不能分解的(写作能力似乎还可以)。余谓不然,窃制“阅读能力分解表”以示同人。在我的理解中,“阅读能力”首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基础层次的能力与发展层次的能力;基础层次能力又可分为认读与解读两个层次;解读能力则包含三个方面:宏观把握(语感),诸因互解(思维),材料统理(表述)。(详见附表)所谓“基础层次的能力”,就阅读而言,就是超越文体特点、阅读所有文本都需要的能力——所以它是一种“普适”能力。只有具备了基础的阅读能力,再说“品味鉴赏”才是有意义的;企图跳过这

7、种普适能力的训练而进行“品味鉴赏”,必然流于形式,陷于空洞,伤了老师也害了学生。能力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需要训练——教师之指导为“训”,学生实践为“练”。有了教师的“训”,学生的实践才不会是盲目的,其过程才会是科学(符合文本规律与读者心理规律)有效的。鉴于此,笔者反对“感悟”之说,反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类的口号。没有教师的科学指导,一味地强调多读感悟,很可能造成鲁迅所谓“人生识字糊涂始”的结果;再者,如果真走百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