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沙排沙漏斗浑水流场特性及输沙规律

全沙排沙漏斗浑水流场特性及输沙规律

ID:25124776

大小:69.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18

全沙排沙漏斗浑水流场特性及输沙规律_第1页
全沙排沙漏斗浑水流场特性及输沙规律_第2页
全沙排沙漏斗浑水流场特性及输沙规律_第3页
全沙排沙漏斗浑水流场特性及输沙规律_第4页
全沙排沙漏斗浑水流场特性及输沙规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全沙排沙漏斗浑水流场特性及输沙规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全沙排沙漏斗浑水流场特性及输沙规律摘要:本文通过全沙排沙漏斗三维流场的测试,分析了清、浑水流场流速分布特性和泥沙输移规律,揭示了因泥沙的存在使清、浑水流场流速分布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和高效输沙的原因。关键词:全沙排沙漏斗浑水流场泥沙模型试验1前言  在多沙河流上引水所带来的泥沙问题一直是重要研究课题。通常采用沉沙池等设施对进入引水渠道的泥沙进行二次处理。由于沉沙池的截沙率很低,而排沙耗水率很高,一般为30%左右,甚至更高。而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需水量不断增加,渠道的引水比不断提高,一般为70%,甚至更高,冲沙水量贫乏,人们不愿耗水冲沙,沉沙池很少使用

2、或不用,造成池内泥沙的大量淤积,产生恶性循环,直至沉沙池报废,使引水渠道的泥沙危害更为突出。  全沙排沙漏斗是近年研究成功的泥沙二次处理的科研成果。它不但可以有效地处理推移质泥沙,而且可同时处理悬移质泥沙,与沉沙池相比,不但结构尺寸小,而且截沙率高,对于粒径大于0.5mm的推移质泥沙截沙达100%,粒径大于0.05mm的悬移质泥沙截沙率达90%以上,而平均排沙耗水率仅为3%,是一种高效排沙节水型的最先进的泥沙处理设施。不仅可广泛用于灌溉、发电、水产养殖、工业供水和人畜饮水,还可用于挖泥船排出的泥浆脱水等领域。2全沙排沙漏斗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1全

3、沙排沙漏斗的基本结构  全沙排沙漏斗一般设于渠首后的引水渠道上,其基本结果如图1所示,主要由进水闸、进水涵洞、圆形漏斗室、水平悬板、调流墩、曲线形溢流堰、回水道、可调式排沙底孔和排沙廊道等结构组成。2.2全沙排沙漏斗的工作原理  全沙排沙漏斗之所以具有高效稳定的排沙节水性能,是由其结构型式所产生的水流特性决定的。①进水涵洞②漏斗边墙③调流墩④溢流边墙⑤悬板⑥排沙底孔⑦排沙廊道⑧引水渠道图1排沙漏斗结构示意图SketchoftheSandFunnelstructure当具有一定动能的含沙水流由进水涵洞切向进入漏斗室后,在漏斗圆形边壁约束下促使水体产生一强

4、迫涡,而漏斗中心排沙底孔的存在,由于重力作用使水体在底孔附近产生一自由涡;与此同时,因调流墩和水平悬板的调流作用产生多种副流。上述强迫涡、势涡和多种副流耦合形成了稳定的立轴型螺旋流。泥沙随螺旋水流运动,由于推移质和悬移质泥沙在水中的运动特性不同,沉降输移的路径和距离也不同,依泥沙粒径大小先后沉降输移至排沙底孔,由排沙廊道输送至河道。经漏斗分离后的清水则由曲线形溢流堰流入回水道进入原引水渠道,从而完成水沙分离的全过程。由于空气漏斗的存在减少了排沙底孔过水断面,使冲沙水量减小。3模型试验装置及测试方案3.1模型试验装置  模型试验装置为一清、浑水自循环系统

5、。全沙排沙漏斗模型结构尺寸为:进水涵洞宽30cm,高10cm,漏斗室直径150cm,水平悬板中心角180°,板宽30cm,漏斗径向底坡1/10,曲线形溢流堰长为漏斗室周长的四分之一,在水平悬板末端设置调流墩,排沙廊道纵坡1/50。  测速仪器选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研制的EMV-89型电磁式流速仪,该仪器既可以测试清水流场流速,又可以测试浑水流场流速。此次流场测试试验,清、浑水都采用相同的流量,其值为0.026m3/s,浑水水流含沙浓度为35.8kg/m3。3.2测试断面及测点布置  试验选择8个垂直测试断面,根据不同水深布置6个水平测试断面,以等距

6、离5cm布置测点。图2测试断面、测线及测点布置图Layoutofthemeasuringprofile,measuringlineandmeasuringpoint测试断面及测点布置如图2所示。4全沙排沙漏斗清水流场特性4.1清水流场切向流速分布规律  清水流场切向流速Vθ在不同的区域其分布规律亦不同,如图3所示。根据切向流速Vθ沿径向的分布特性,可将漏斗室流场分为两个区域,即漏斗内区(r0≤r≤0.6R,r0为排沙底孔半径,r为距全沙排沙漏斗中心的距离,R为全沙排沙漏斗半径,下同)和漏斗外区(0.6R≤r≤R)。在漏斗内区,切向流速Vθ与r呈指数关系

7、,Vθ随r的增大而减小;在漏斗外区,切向流速Vθ与r呈线性关系。在靠近水面及漏斗底部一定范围内,切向流速Vθ沿水深方向有一流速梯度,其大小随测线位置的不同而不同,而在中部的切向流速Vθ沿水深基本没有变化,在漏斗内区这一特性更为显著,如图4所示。图32断面切向流速径向分布Tangentialvelocitydistributionalongradialdirectioninsection-2图42断面切向流速轴向分布Tangentialvelocitydistributioninverticaldirectioninsection-24.2清水流场径向流

8、速分布规律  清水流场径向流速Vr在不同的断面上沿径向的分布具有相同的趋势,即随着r的减小逐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