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摘得诺奖:兴奋、争议与深思

屠呦呦摘得诺奖:兴奋、争议与深思

ID:25145311

大小:73.6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7

屠呦呦摘得诺奖:兴奋、争议与深思_第1页
屠呦呦摘得诺奖:兴奋、争议与深思_第2页
屠呦呦摘得诺奖:兴奋、争议与深思_第3页
屠呦呦摘得诺奖:兴奋、争议与深思_第4页
屠呦呦摘得诺奖:兴奋、争议与深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屠呦呦摘得诺奖:兴奋、争议与深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屠呦呦摘得诺奖:兴奋、争议与深思令人惊喜的是,中国大陆本土培养出的女性科学家屠呦呦摘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是中国医学界的荣誉,也是世界对于屠呦呦40年来努力的肯定。屠呦呦获奖令人骄傲、兴奋,同时也引发了不绝于耳的争议。屠呦呦为科学界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她获奖的背后有哪些故事?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两组研究者:对抗线虫病的阿维菌素的发现者威廉·C·坎贝尔和大村智;以及对抗疟疾的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这是和疟疾有关的第四个诺奖。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

2、和双氢青蒿素。屠呦呦获得诺奖让国人为之一振。这位女性科学家的贡献令人敬佩。疟疾与艾滋病和癌症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之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世卫组织认为,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诺贝尔奖也主要关注的是为人类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评审委员会委员扬·安德森评价说,得益于屠呦呦的研究,过去十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50%,感染率降低了40%。国际科学界这样评价中国首个自

3、然科学类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发现缓解了亿万人的疼痛和苦恼,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尤其是儿童的生命。”诺贝尔奖设立于1895年,110多年期间没有诞生一位中国的科学家,直到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此次获奖不仅让中国有了面子,更让中医有关连的事情开始兴奋起来。屠呦呦表示:“中医药是我国非常宝贵的财富,但是,这么丰富的资源以及古人所留下的丰富经验,并不是我们拿来就可以用的,是需要在古人的基础上再探索、再思、再挖掘,才能创造出价值。”领略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后,屠呦呦有所深思。“其一是青蒿有品种问题,中药有很多种品种,青蒿到底是蒿属中的哪一种?有什么特性?其

4、二,青蒿的药用部分,文献中提到的绞汁到底是搅的哪部分?其三,青蒿的采收季节对药效有什么影响?其四,最有效的提取方法是什么?只有突破了这四个问题,实验才会有进展。”屠呦呦如是说。正是从这四个问题重新考虑后,屠呦呦最终选取了低沸点的乙醚提取。不过科学家也有八卦的时候。相对于青蒿素的发现对于人类的贡献,人们更感兴趣的似乎是屠呦呦获奖背后的故事。青蒿素的发现始于半个世纪前的抗疟疾药物研发“523工程”。那个年代国家还不重视专利规则,就是发表论文也是以集体来署名。屠呦呦最早受到科学界的关注是在2011年,她获得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之后。屠呦呦并不为人们熟知,因为她不是两院院士。事实上

5、,早在她获得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时,国内科学界就对她是否为青蒿素的主要发现人意识颇有争议。不过,屠呦呦却得到了国际界的认可。拉斯克评奖委员会之所以把奖杯颁给屠呦呦,所依据的是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实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饶毅也曾专门撰文回答这个问题,他在文中指出,虽然青蒿素历史有很多争论,无异议的是: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2)具体分离纯化获得青蒿素的钟裕蓉,也无疑是屠呦呦课题组的成员;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公开会

6、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作用以后进行的。基于上述三点,饶毅认为屠呦呦确实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为此,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也一再表示:“我想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荣誉也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世界上从来没有任何一种科学发明完全出自一个人,为什么到了中国,类似的重大奖励就必须摊到每一个参与者身上才算公平?”一位学者撰写的反思文章激起了不少共鸣,“我们仍然对过时的平均主义、平衡观念心向往之,仍然没有树立起成熟的获奖心理。”科学研究不是“记工分式”的简单劳动,而是不折不扣的智力冒险。只有尊重“第一”、崇尚“首

7、创”,才能激发更多的创新。“我一直以来都期望,对我国广大的中医药工作者应有新的激励机制,鼓励他们多做研究,出更多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屠呦呦语重心长地说。屠呦呦的科研成就,脱胎于中国学术研究的既有土壤。如何摒弃行政主导下的科研管理模式,让科研领域的评价回归学术本位,形成对科研的良性激励值得我们深思。每一届诺奖都会有争议环绕,或者是功劳归属,或者是名分,或者是其他话题。从这些争论中当然会诞生有价值的东西,但这一切全都是附属物——站在核心的,是我们向着人的生命和尊严又迈出了一步;任何喧嚣都不应当将它遮蔽。如果说今天还有什么工作是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