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桥系统改造工程施组设计.doc

穿山桥系统改造工程施组设计.doc

ID:25159241

大小:278.01 KB

页数:36页

时间:2018-11-18

穿山桥系统改造工程施组设计.doc_第1页
穿山桥系统改造工程施组设计.doc_第2页
穿山桥系统改造工程施组设计.doc_第3页
穿山桥系统改造工程施组设计.doc_第4页
穿山桥系统改造工程施组设计.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穿山桥系统改造工程施组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工程概况1.1工程位置及范围本工程东起施家园路口,西至漓江桥东桥头,跨越小东江,是连接漓江桥和漓江路的重要交通设施。穿山桥系统改造工程,主要包括:1、桥梁主体工程:桥长113.16米,桥宽46米,为三跨预应力钢筋砼连续梁桥,跨径为33米+43米+33米。桥梁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变截面连续箱梁,跨中箱梁悬挑,根部位置梁高1.20米,梁高与主跨比1/35.8,端部箱梁悬挑根部位置梁高2.60米,梁高与主跨比1/16.5。箱梁顶板厚20cm,底板厚20cm,底板在靠端部加宽到36.7cm,箱梁腹板宽35cm,腹板在端部加宽到60cm。桥梁分为三幅布置,每幅宽度分别

2、为14.75米、16.5米、14.75米,全宽46米。边幅箱梁横向采用等高度形式,顶底面采用1.5%的横坡;中幅箱梁横向采用变高度形式,顶面采用1.5%的横坡,底面采用水平。桥台采用桩柱式轻型桥台,以避免A1西桥台基础施工对旧桥桥台的破坏及A0东桥台基础开挖对施工期间保持车辆通行的原有道路的破坏;P1桥墩靠旧桥台同样采用桩柱式,位于河中P2桥墩采用设置承台及实体墩身的结构形式。桥墩台的桩基每幅均采用1×2根单排1.5米钻孔灌注嵌岩柱桩,全桥共24根,桩基长度30米~60米之间。2、桥梁装修工程:桥上人行道铺装各色花岗岩约1500平米,栏杆456米,立面花岗岩面板

3、装饰约7000平米,下桥台阶花岗岩及分隔带面层装饰等。3、道路及附属工程:道路工程包括AB线、ECF线匝道、GDH线下穿道路、IJ线下穿人行通道、KL线穿山小街及NH线便道,其中AB线西接漓江大桥东岸引道,经小东江,东接漓江路。ECF线匝道、GDH线下穿道路及AB线形成部分苜蓿叶立交。IJ线主要是互通AB线两侧的非机动车及人行的下穿人行通道。KL线北接AB线,顺接于穿山小街。NH线便道为穿山路修好前的临时道路。AB线长度为376.480米(包括桥梁范围),红线宽度为18.5米~50米;ECF线长度为404.818米,红线宽度为22.5米;GDH线长度为395.9

4、52米,红线宽度为30米;IJ线长度为218.371米,红线宽度为5米;KL线长度为122.800米,红线宽度21米;NH线长度166.594米,红线宽度为6米。本工程道路共有7出交叉,其中AB线与GDH线及IJ线有两处立交(AB线、ECF线及GDH线形成部分苜蓿叶立交,IJ线主要是互通AB线两侧的非机动车及人行)其余交叉口为平面交叉口。附属工程还包括交通设施工程、挡墙工程、路灯工程、绿化工程、给水工程、雨水管道工程、电力工程及通信工程。1.2自然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1.2.1自然地理、气象和水文本桥处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年降雨量1960mm,年平均蒸发量140

5、0~1600mm,雨量多集中于4~8月,年平均气温19.1摄氏度(1994~1998),极端最高温度39.4摄氏度(1953.08.13),极端最低温度-4.9摄氏度(1955.01.12),十分钟最大风速19m/s(WNW向)。小东江位于桂林市区东部,是漓江的一条叉河,北起叠彩山下漓江左岸的二江口惠济桥,南至七星区穿山乡刘家桥汇入漓江,流经七星、穿山二个村委、桂山大酒店和七星、穿山两个公园。小东江在桂林市主城区的流域面积15KM2,为桂林市科教、文化旅游区,有广西师大等12所高等院校、13个国家部委研究院所,9处展览交流中心,一大批涉外宾馆等近百家企业集团,流

6、域内人口约占市区总人口的12%。小东江全长5.8km,平均河宽55m,河床坡降为i=0.786‰。小东江内支流主要有灵剑溪,汇合口在新桥下游约10m左右,溪长14.6km,集水面积27.4km2,10年一遇洪水时洪峰流量113m3/s。河床坡降为9.27‰。根据《广西桂林市防汛总体规划(修编本)》,灵剑溪洪峰与小东江洪峰基本上是错开的,对小东江洪峰影响不大。小东江两岸分为堆积地貌及溶蚀地貌。堆积地貌主要为阶地,分布于两侧河岸;溶蚀地貌分为峰林平原,分布于河流东岸七星岩与穿山,塔山一带。市区防洪区主要以河谷堆积地貌为主,该地带地面高程在148~151米之间,其中河

7、流右岸相对较低。1.2.2工程地质条件桥址内岩土体种类较多,分布、厚度及工程特征变化较大,上覆土体主要有杂填土、素填土、粉质粘土、粉砂、中砂、卵石。下伏岩体为上泥盆统融县组成岩。1.2.3水文地质桥址位于底下水排泄区,地下水向小东江排泄,并与江水有互补关系。上覆杂填土、素填土多孔隙,透水性好和含水性好,含上层滞水。粉质粘土含孔隙潜水,含水量小,透水性弱;粉砂、中砂、卵石层为透水层,含水量中等;下伏灰岩含岩溶裂隙溶洞水,水量丰富。其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小东江水体渗入及径流补给。根据设计文件,从水质分析试验,结果对砼无腐蚀性。第二章拟投入本工程施工设备、试验和检

8、测仪器设备及劳动力计划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