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桃树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ID:25166799

大小:610.68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1-17

桃树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_第1页
桃树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_第2页
桃树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_第3页
桃树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_第4页
桃树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_第5页
资源描述:

《桃树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桃树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桃叶片穿孔病·【症状特点】主要包括细菌性穿孔和真菌性轮纹穿孔两种。其共同点是:叶斑多近圆形,褐色,周缘分界明显,斑外围微现黄晕,病斑易脱落形成穿孔,引致早期落叶,致树势削弱。不同点是:细菌性褐斑不具轮纹,潮湿时斑面现膜状带反光性的菌脓,触之有粘质感,病斑脱落后形成的穿孔口常残留一圈枯死的病组织。真菌性褐斑斑面常具轮纹,潮湿时斑面现灰色薄霉层(病菌分孢梗及分生孢子),病部脱落后形成的穿孔口较整齐。【病原及发病特点】细菌性穿孔病病原为黄单胞杆状细菌[Xanthomonaspruni(Smith)Dowson];真菌性轮纹穿孔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尾孢

2、菌[Cercosporacircums-cissaSacc.]。两菌均以菌体在病株及病残体上存活越冬,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孔口侵入致病。温暖雨水多潮湿的天气均有利两病发生。园圃通透不良,或偏施氮肥会加重发病。【防治方法】(1)冬春芽前结合修剪,彻底清园,并随即地面树上全面喷药1次(1%波尔多液或30%氧氯化铜或77%可杀得悬浮剂600倍液)。(2)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清沟排渍,以增强树势。(3)喷药保护新梢叶,结合防炭疽病等病虫害,于新叶展开时交替连续喷药3~5次(参照本书第50页桃炭疽病用药),还可试用65%霉威(万霉灵)可湿粉800倍液。·【症状特点】主要

3、包括细菌性穿孔和真菌性轮纹穿孔两种。其共同点是:叶斑多近圆形,褐色,周缘分界明显,斑外围微现黄晕,病斑易脱落形成穿孔,引致早期落叶,致树势削弱。不同点是:细菌性褐斑不具轮纹,潮湿时斑面现膜状带反光性的菌脓,触之有粘质感,病斑脱落后形成的穿孔口常残留一圈枯死的病组织。真菌性褐斑斑面常具轮纹,潮湿时斑面现灰色薄霉层(病菌分孢梗及分生孢子),病部脱落后形成的穿孔口较整齐。【病原及发病特点】细菌性穿孔病病原为黄单胞杆状细菌[Xanthomonaspruni(Smith)Dowson];真菌性轮纹穿孔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尾孢菌[Cercosporacircums-cissaS

4、acc.]。两菌均以菌体在病株及病残体上存活越冬,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孔口侵入致病。温暖雨水多潮湿的天气均有利两病发生。园圃通透不良,或偏施氮肥会加重发病。【防治方法】(1)冬春芽前结合修剪,彻底清园,并随即地面树上全面喷药1次(1%波尔多液或30%氧氯化铜或77%可杀得悬浮剂600倍液)。(2)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清沟排渍,以增强树势。(3)喷药保护新梢叶,结合防炭疽病等病虫害,于新叶展开时交替连续喷药3~5次(参照本书第50页桃炭疽病用药),还可试用65%霉威(万霉灵)可湿粉800倍液。桃炭疽病·【症状特点】叶斑多始自叶尖或叶缘,半圆形或不定形,红褐色,边

5、缘色较深,病健部分界明晰。果斑近圆形,稍下陷,初淡褐后转黑褐,病斑扩大并连合成斑块,常渗出胶液,终至软腐脱落。潮湿时患部表面现朱红色小点病征(分孢盘及分生孢子)【病原及发病特点】病原为半知菌亚门长圆盘孢菌[GloeosporiumlaeticolorBerk.]。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盘在病株和病残体上存活越冬,尤以病枝和僵果为主要。翌春分孢盘产生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致病。降雨频繁多湿的年份和季节易发病。位于水网地带或地下水位高的果园,或管理粗放、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较重。早中熟品种较晚熟品种通常发病较重。【防治方法】(1)加强肥水管理,

6、增强树势。(2)结合修剪改善园圃通透性,清洁田园减少菌源。(3)重病区注意选用抗耐病高产良种。(4)及早喷药预防。应于春芽萌动前结合修剪清园喷1次预防药(1∶2∶120式波尔多液),从幼果期开始每隔半个月左右交替喷施50%混杀硫,或50%复方硫菌灵,或50%炭疽福美,或40%多硫悬浮剂,或70%托布津+75%百菌清(1∶1)1000倍液,3~4次。桃树流胶病·【症状特点】主要危害枝干。被害枝干外观现浮肿状疱斑,皮层变褐坏死,其下充满粘稠胶液,木质部亦变褐。在水湿充足时,疱斑吸水膨胀,皮层开裂翻转,并渗出卷条状或珠状胶液。有的患部连合成溃疡状斑块;有的患部表面散生针

7、头大的小黑粒(病菌子囊壳)。严重发病时,枝干外观满目疮痍,轻则削弱树势,影响产量,重则致枝干甚至全株死亡。【病原及发病特点】引致桃树流胶病的病原颇为复杂,包括因霜冻、机械伤、栽培管理不善等因素导致树体生理失调的非侵染性流胶;由病原真菌侵染引致的侵染性流胶;以及由生理性与病理性相结合引致的流胶。侵染性流胶由子囊菌亚门真菌包括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ribis]、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pruni]、葫芦孢菌[Cucurbitariasp.]等单独或混合侵染所引致。温暖潮湿的天气、肥水管理不善的园圃和虫伤口多的植株皆有利发病。品种间抗性差异

8、尚不明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