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工业化论文工业概论论

型工业化论文工业概论论

ID:25170360

大小:91.0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18

型工业化论文工业概论论_第1页
型工业化论文工业概论论_第2页
型工业化论文工业概论论_第3页
型工业化论文工业概论论_第4页
型工业化论文工业概论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型工业化论文工业概论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型工业化论文工业概论论文浅析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产业结构调整摘要:新型工业化进程是一个产业结构进行复杂、动态调整的过程。它不等同于仅仅发展工业,更不是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以重工业化为国民经济主导的时期,而是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实现仅仅靠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不够的,也需要政府规制的改革与完善,来促进产业战略性调整,在资源禀赋有限、环境破坏严重的情况下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升级  引言  21世纪初中国作出了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重大决策,为了到2020年能基本实现工业化,中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

2、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1]。党的十七大将工业化进程与科学发展观相融合,提高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与人、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和谐。但是,如何才能保证中国能走上“新”的道路一直是各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尤其在资源有限、环境已遭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三次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个棘手、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浅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前进方向,并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产业结构  新型工业化进程也是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条路上“新”在哪

3、里,应该转向哪里,新的产业结构应该是怎样的,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就其中关于产业结构的争议较大的问题进行浅析,并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关于产业结构的争论  1.“新”路上是否抛弃传统产业。许多经济学家将工业分为传统和新型之分,但在这个问题中有一个关键问题却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什么是新工业、什么是传统产业,即判断“新”、“旧”的标准是什么。一般认为,“传统工业化是指以第一、第二次技术革命的诞生与完成为标志,以蒸汽技术与电气技术等主导技术为武装,以电能与磁能等能源为支撑的机器化大生产”。新型工业则主要是对应于第三次技术革命后发展起来的航天、生物、信息业

4、等高新技术行业。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渗入各个领域,产业融合不断发生,很难将“新”与“旧”明确区分开[2]。这样,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如何对待所谓的“传统产业”?以汽车产业为例,从产品属性、产业存在时间上讲,这是传统产业。但是现代的汽车生产中又引入很多新技术,仅仅是汽车的车门就不知道用来多少电脑程序和芯片。从生产方式上看,汽车产业又算是“新”产业。也许我们应该借鉴金融危机后美国的经验[3]。美国政府无情地看着通用公司等汽车业巨头破产,底特律从繁华的汽车城变为一片废墟,貌似放弃了汽车这一夕阳产业。但是,美国政府仍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甚至将其归入大力发

5、展的“朝阳产业”。一味强行地按某一定义进行划分,只会墨守成规、形成误导,影响工业化进程。  2.是否必须经历重工业快速发展、比重提高的阶段。这个问题一直是学界大有争议的,以厉以宁和吴敬琏为代表主要分为两派。厉以宁等人通过分析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指出进入工业化中期后,重工业增长加快是国际范围的规律性的现象。这些观点把实现重工业化看做“各国工业化的必经阶段”、“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必经之门”、“不可逾越的鸿沟”。如20世纪初的美国、20世纪中后期的日本、韩国等就是如此,甚至香港、新加坡等小的经济体也靠进口完成通过重工业比重大幅提高来带动经济增长的过程[4]。同时,这也符合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

6、和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分别于1931年和1949年发表的研究结果[5]。所以他们认为“重工业化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中国工业化已经以重工业化发展为主要特点的历史新阶段”[6]。  吴敬琏一派则指出“必经之路”派的论证是不严密的。首先,“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一个重工业化阶段”,不是现代发展经济学的公认定理。其次,用短时间的数据,即中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51.8%上升为2003年上半年的57.5%的短期飙升,①并不能证明这是一个长期趋势。同时,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也不能证明重工业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他们指出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发展状况不同,我们工业

7、化时间较短、工业化的过程中已经进入信息化的潮流,发达国家的经验不适合中国这样的后进国家,“霍夫曼经验定理”等传统理论也已经过时,不可以作为理论依据。也有人从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分类上讨论,传统的农、轻、重产业理论已经无法准确反映今日的产业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废弃。所以,轻重工业的划分尚不完全清晰。从而证明了,即使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能由此推出重工业化优先增长的原理[7]。吴敬琏等人提出,以资源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道路是与中国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