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弗洛伊德

[心理学]弗洛伊德

ID:25173984

大小:70.1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8

[心理学]弗洛伊德_第1页
[心理学]弗洛伊德_第2页
[心理学]弗洛伊德_第3页
[心理学]弗洛伊德_第4页
资源描述:

《[心理学]弗洛伊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本文主要观点摘自《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自我、本我、超我默认分类2009-09-2713:55:51阅读132评论1字号:大中小订阅自我、本我、超我默认分类2009-09-2112:10阅读1评论0字号:大大中中小小意识:与外部知觉有联系,能被人感知的知觉;l前意识:与外界对象或者言语联系的潜意识,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被感知成为意识;l潜意识:源自内部知觉,以及部分被压抑的意识。如果想被感知,必须先建立起联系成为前意识或者解除压抑;l前意识知觉系统:潜意识通过与外界对象或者言语建立联系而成为前意识的系统。我们将知觉分为外部知觉和内部知觉,外部知觉

2、直接作用于意识,被自我感知,而内部知觉只有成为意识,才能被感知。本我是来自内部的知觉以及部分被压抑的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本能构成了本我。本我是潜意识的,以追求快乐最大化为直接行为动机,就像一个欲望的源泉。本我中的本能迫切要求被满足,满足需要依靠本我的“掌舵手”自我。自我是在本我基础上,由前意识知觉系统区分来的,由于与外界的联系,形成一个对外的心理性格构成。自我是本我的统治者,但是这个统治者不能无视本我的要求,不能改变本我的要求,只能压抑。有点像治水的大禹,只能疏导,不能无视洪水,也不能过分堵截洪水,适当时候、地点需要洪水发泄出来。自我满足本我的过程

3、需要考虑到现实因素,遵循现实原则。精神分析的作用即在于加强自我对本我的控制。在自我当中,有一部分道德,理想观念并不是意识的。这部分与其他自我形成鲜明的区别。自我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贯注,即假如某人崇拜或者喜欢另外一个人,现实却无法得到,自我会将对方的部分特征映射到自我本身,用以摆脱本我对对方的喜欢。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追星,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使得自我的行为更像自己追从的明星。心理上可以这样理解:我(自我)已经有了他(追求目标)的特点,你(本我)为什么还不能放弃呢?人出生以来最早的、影响最大崇拜对象是自己的父母。简单介绍一下婴儿的心理学。婴儿出生后,

4、最早的偶像是自己的同性父母,从而建立认同原则,即部分行为特点有了自己同性父母的痕迹。随着自己的成长,对爱的初步探索,该心理会被依谛普斯情节即恋母情节所代替(依谛普斯,又译俄狄普斯,希腊三大悲剧主角之一,杀父娶母,后来受到阿波罗的诅咒……依谛普斯情节,心理学上指对儿童对异性父母的爱恋)。此时儿童的心理,逐渐转成对自己异性父母的爱慕,而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则逐渐变成同性父母是介于自己与异性父母之间的障碍。于是,这个阶段,儿童对自己的同性父母怀有一种敌对的情感,而对异性父母则更多的是爱慕。这点也解释了为什么女儿一般都缠着父亲,而儿子则往往与母亲的关系更好。4

5、随着青春期的发展(此处以男孩为例),男孩明白对母亲的爱慕是无法有结果的。于是对母亲的爱慕就一部分转移到恋爱对象身上,而对父亲的敌视则降低,对父亲的认同重新建立,同时,对母亲的爱慕转变为认同。由此,父母的形象成为了自我的一部分。父母是第一个爱慕的对象,而父母尤其是父亲的严厉在这里也将转化进自我。导致的这部分自我与以后形成的自我有很大区别。精神分析把由依谛普斯情节形成的这部分自我成为超我(或自我理想),用以区分。超我继承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以及父亲的严厉,后期又可能加进各种权威的影响。超我在人格中继续扮演着父母的监督作用。当自我的行为与超我差别较大时,

6、自我就不可避免的受到超我的斥责。超我源自自我,但是某些方面并不能被意识所认知(个人认为:超我主要是由前意识构成),其更了解本我,许多方面与本我更加接近。超我对自我的攻击性越高,自我为了转移压力,其对外界的攻击性也就越高,同理,自我对外界的攻击性越低,超我对自我的攻击性就越高。由此看来,自我虽然是统治者,却受到三重压迫:必须满足本我的欲望要求(追寻快乐最大化原则);必须在超我的理想或者道德监控下,不能违反超我的准则,不然将受到超我的斥责;必须考虑到环境和现实的影响。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7、的。“本我”即原我,是潜在人的无意识深处的部分,它是最原始、与生俱来的、非理性的种种本能、欲望和生命力的冲动。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与外在的行为规范,它惟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自我”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它是“本我”和外部世界、欲望和满足之间的居中者,它调节着“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所存在的冲突,把所有的能量都消耗在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的控制、压抑和排除上,所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即“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人格结构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包括良心

8、和自我理想两部分,其机能主要在于监督、批判及管束“自我”的行为,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