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酋邦理论探讨红山社会复杂化

从酋邦理论探讨红山社会复杂化

ID:25200610

大小:66.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1-18

从酋邦理论探讨红山社会复杂化_第1页
从酋邦理论探讨红山社会复杂化_第2页
从酋邦理论探讨红山社会复杂化_第3页
从酋邦理论探讨红山社会复杂化_第4页
从酋邦理论探讨红山社会复杂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酋邦理论探讨红山社会复杂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酋邦理论探讨红山社会复杂化曹彩霞(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最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已有5000年左右,当时,社会结构分化,出现了掌管宗教祭祀大权和社会政治大权的特权阶层。等级制度的确立,出现了专职祭祀人员,因而进入了复杂的酋邦社会。.jyqk)、国家(State)。并且对酋邦首次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1]。塞维斯认为游群是社会结构最简单层次,是地域性的狩猎采集群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部落是第二个社会发展层次是许多血缘群的聚合形成了一个较大型的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类型,部落明显要比游群来

2、的复杂,并具有新的组合形式和更大的多样性。酋邦阶段,塞维斯认为这种等级社会系统以一个最高酋长为中心,而与其血统关系的亲疏便成为决定系统内不同个人和群体地位高低的主要依据。是“具有一种永久性协调机制的再分配社会”,塞维斯进一步指出酋邦在两个重要方面超越了部落,一是它比部落人口密度大,生产力更强;二是它更为复杂和组织更严密,特别是存在协调经济、社会和宗教活动的中心[2]。塞维斯的第四个社会发展阶段是国家。国家已经具有行使强制性制裁的合法权力,具有完善的政治结构,明确的阶级分层以及专门化的手工业。国家区别于酋邦的另一个特点是社会出现了政治阶级的分化,因此在国家里,

3、贵族阶层是公民官僚、军事领袖和上层祭司。塞维斯的上述四个连续进化模式得到了伦福儒和巴恩的赞同,他们认为早期国家保留了许多酋邦特点。所以,在欧美地区对国家起源的时间大致可作为一个上限来追溯酋邦的发展。“酋邦理论”也被国内学者广泛关注,并结合考古学材料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3]。综合国内外对“酋邦理论”的释读,并结合大量考古学材料的佐证,大致可以将“酋邦理论”归纳为:一是祭祀建筑和居址形态;二是墓葬及随葬品所反映的等级差异;三是手工业和奢侈品的生产和拥有[4],这三点是判断是否进入酋邦阶段的标准,这些标准在欧美地区被考古学资料证明是具有普遍性的。例如:欧美地区的大

4、部分农业社会的酋邦是神权型的,酋长往往是祭司,酋邦常常建造了宏伟的建筑作为神灵与尘世交流的圣地,同时,居址形态也反映了等级分化。而墓葬及随葬品更是等级差别的重要物化见证。在中美洲酋邦社会贵族墓葬广泛用玉器随葬,大约在公元前900年,“奥尔梅克酋邦获得很大发展,贵族阶层崛起,罕见的翡翠与绿玉逐渐取代一般人也能使用的陶器和孩面陶俑。绿玉的数量和质量也成为标志身份的象征”[5]。手工业技术的独占也是酋邦社会的典型特征之一,“夏威夷酋长有专人为他从高山海底搜寻珍稀物品,并由他私人的半职工匠加工成奢侈品,有些物品则来自进贡”[6]。“酋邦理论”的三项鉴定标准及其实例分

5、析加深了对酋邦理论的理解,那么,酋邦理论作为民族学与人类学解释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理论架构在欧美地区实用,是否在我国具有普遍意义?陈淳先生在《谈酋邦》一文中认为,“拥有金字塔的古埃及和拥有青铜器的殷商并无相似之处,可是二者都符合早期国家的概念。同样,酋邦作为一种分析概念,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文化特征的比较来了解前国家的社会形态,并探究这类社会如何向国家演进或者崩溃瓦解的原因”[7]。二根据酋邦理论的三项鉴定标准,我们就红山文化的祭祀建筑和居址形态,墓葬及随葬品所反映的等级差异以及手工业生产三个方面,结合大量考古资料对红山文化社会复杂化进行论述。(一)聚落布局与祭

6、祀建筑在聚落选址方面,红山文化时期聚落多选择在靠近水源地附近的二级台地上,并且多面向阳坡,形成依山傍水、靠近水源的趋势。在聚落布局方面,红山文化聚落形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直接吸收了西辽河地区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的聚落特征,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来自东北平原诸多原始文化及中原地区仰韶文化聚落特征的影响。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兴隆洼一期聚落为代表的兴隆洼文化时期聚落分为环壕聚落与非环壕聚落。所有的房址均沿西北——东南方向成排分布,除聚落中心部位的特大型房址外,每排中各有一座中心性大房址。居住区的外侧环绕一道近圆形的环壕,并留有出入口。灶址均为圆形土坑式,系在

7、居住面直接挖成。兴隆洼与兴隆沟聚落遗址的特征在红山文化聚落遗址中得到了继承。从聚落布局看,红山文化环壕聚落与非环壕聚落并存。魏家窝铺遗址是目前国内外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红山文化时期的聚落址。遗址总面积9.3万平方米,外围有呈不规则长方形的环壕。房址数量较多,且成排规律分布,基本呈西北——东南向排列。所发现的房址皆为半地穴式,平面形状呈圆角长方形、梯形或平行四边形等。发现的房址朝向大致可分为西南和东南两大类,少数房址朝向西。F18是魏家窝铺遗址发现面积最大的房址,朝向西南,其东、西和北边各发现有数座西南向房址,以F18为中轴线东西向成排分

8、布。以F18为中心的几座房址围绕成“院落”。可能体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