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省思──以台灣學者為例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省思──以台灣學者為例

ID:2520653

大小:76.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7-11-16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省思──以台灣學者為例_第1页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省思──以台灣學者為例_第2页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省思──以台灣學者為例_第3页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省思──以台灣學者為例_第4页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省思──以台灣學者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省思──以台灣學者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省思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李賢中摘要:本文定義「研究方法」為:「達成研究目的之規則性思想操作歷程及其處理架構。」可分為:文本的確立、理論的建構、比較與評價、創造性思考等過程。「方法」是為了達成「目的」,有不同的研究目的就會有不同的研究方法,由於目的是多樣的,方法是多元的,因此並沒有一種可以適用於各種研究目的的普遍方法;有時為了達成特殊的研究目的,必須交互地使用各種不同的研究方法。透過各種方法的差異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性,操作步驟的共通性,進而找出各種方法的類型納入可能的架構,逐步建立起中國哲學的方法論。中

2、國哲學的特性傾向於整體的把握與生命的提升,因此一種生命契入的感觸、體驗以及直覺的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詞:目的、規則、歷程、架構、理論建構、比較、評價、體驗、直覺、方法一、「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研究對象中國哲學的研究方法由於受到西方哲學的影響,近年來越發受到學者們的重視,有些學者會自覺的說明自己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為何,其操作的步驟如何。但也有許多學者對於方法的運用是不自覺的,其方法的具體運用並未清楚說明,或者其說明僅是概括性的。因此,若以研究方法為研究對象,首先就必須要從各家的研究成果中,抽提出他們各自所採用的方法。勞

3、思光先生指出:「方法,在原始意義上本扣緊認知活動而言,因此,所謂方法的原始意義,只指建立知識的程序所涉及的規則,如演繹法、歸納法等。但方法一詞也可引申至其他的活動歷程,離開認知活動來談達成其它目的之方法,如教育的方法或進德、修養的方法。」馮耀明著《中國哲學的方法問題》(台北:允晨出版社1989年9月),頁1-2。因此,若從引申的觀點,「研究方法」可定義為:「達成研究目的之規則性思想操作歷程及其處理架構。」歷程是從動態講,架構是從靜態觀,而動靜又是交互為用的。其中所謂的「規則」是指在研究過程的相似情況中,會有相同的思考回

4、應或處理方式。並且,在詮解、回應、比較、評價、批判的處理過程中,會有某種「參照系」或「抽象架構」作為研究者思路的根據。例如:某些學者在研究《墨辯》時,會以西方的傳統邏輯脈絡為參照系;研究先秦哲學時會以西方的形上學、認識論、倫理學等為參照系;研究法家哲學時,以歷史觀、人性論、社會、政治思想為參照架構,政治思想又以勢、法、術為理論架構;又如研究宋明儒學時,以「四方架構法」杜保瑞著《基本哲學問題》第二章,(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年8月)。為詮解、批評的抽象架構等等。12當代學者研究中國哲學的方法眾多,皆與其所欲達成的目標

5、有關。例如:吳怡、李紹崑的統計比較方法、項退結的主導題材方法、勞思光的基源問題研究法,杜保瑞的四方架構法、香港馮耀明分析哲學的方法、大陸學者張立文的中國哲學邏輯結構研究法、湯一介的中國解釋學以及旅美學者傅偉勳先生所發展出創造的詮釋學方法等等,這些都是「中國哲學研究方法」所要研究的對象。我們必須瞭解每一種方法所欲達到的目的為何?其方法的特性、作用、效果為何?並比較它們之間的同異,進而瞭解不同方法的操作步驟,以及交互運用的情況,最後觀察這些方法能否凝聚為一理論體系,進而構成一有系統的「中國哲學方法論」。以目的而言,統計比較

6、法是藉著統計某些概念出現次數的多寡,找出原典中的重要概念,藉著統計某些主題研究成果的數量,呈現一段較長時間的研究趨勢,或歷史意義。主導題材方法也是透過統計、歸納的方式,從原典材料裡找出其中思想的共同歸趨,再訂出主導題材,來呈現某一家派、或某一時期的思想特性,進而依此特性來判分某一原典所歸屬的家派,或產生的時期。基源問題研究法則是將各家各派的思想轉化為問題,再從各種不同的問題中區分出:次要問題、主要問題、基源問題,進而提綱挈領的形構出一理論系統。至於四方架構法則是奠基在宇宙論、本體論、功夫論、及境界論的四個向度的理論架構

7、參照系,將原典中所解讀出來的材料,依其性質與作用分別納入此參照系中,由於四方架構本身具有嚴整的系統性,因而使得所處理的各家各派思想,也能呈現出在理論上的系統性。分析哲學的方法以概念分析、語言分析、邏輯分析及層面的分析來精確地把握概念的意義、思想脈絡的一致性,進而呈現思想家的思路或檢證哲學家自身思想的不一致處。中國哲學邏輯結構研究法,企圖由大、中、小三層次的範疇統攝整個中國哲學的邏輯結構,他的原始構想參照系是來自易經六十四掛的卦爻、經卦、重掛的層屬關係,從三大範疇到九中範疇再到二十五個小範疇,由於範疇間的結構關係,也就使

8、納入的各家各派原典材料,呈現了某種邏輯結構關係。再者,中國解釋學則是希望能藉由《左傳》對《春秋》的註解、《易傳》對《易經》的解釋、《韓非》對《老子》的解釋等等,釐清各種註釋體例的類型、中國傳統經典的詮釋進路與方法,並藉由這些方法建立注經傳統的系統理論。最後,創造的詮釋學方法的企圖心最大,不僅是要從文字、時代、歷史的脈絡掌握文獻中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