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氧疗的护理体会

36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氧疗的护理体会

ID:25231348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9

36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氧疗的护理体会_第1页
36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氧疗的护理体会_第2页
36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氧疗的护理体会_第3页
36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氧疗的护理体会_第4页
资源描述:

《36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氧疗的护理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36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氧疗的护理体会【关键词】慢性呼吸衰竭;护理慢性呼吸衰竭指在原有慢性疾病主要是慢性呼吸系疾患基础上发生的呼吸衰竭,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氧疗能增加肺泡内氧浓度和氧分压,增加氧的弥散能力,解除患者的缺氧现象。在氧疗期间必须加强监测和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8年5月2009年5月我科收治的慢性呼吸衰竭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82岁,均符合慢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经过系统和整体护理,好转32例,因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等其他疾病,死亡4例。  1.2吸氧的方法有学者对各种吸氧方法

2、的氧疗效果进行了比较,发现鼻塞法最好,鼻导管法次之,其余均较差[1]。(1)鼻塞是一种用塑料制成的球状物,使用时将鼻塞塞入鼻前庭即可,此方法对鼻黏膜刺激性小,经过鼻腔加温湿化,患者感觉舒适,且使用方便,临床使用广泛。(2)鼻导管法分单侧鼻导管和双侧鼻导管法,单侧鼻导管插入深度为7~9cm,对鼻腔刺激性大,并可被分泌物所堵塞,每8h应更换,使患者产生不适;双侧鼻导管法相对比较舒适,不会影响进食和说话,患者对此法的耐受性较好。(3)面罩法给氧对气道黏膜刺激性小,给氧效果好,简单易行,但患者有憋气感,妨碍交流,饮食,咳嗽时需去掉面罩,中断吸氧,对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可加重

3、二氧化碳潴留。(4)呼吸器正压给氧,将供氧的装置与呼吸器相连,通过人工气道给氧,使氧分压维持在6.6~7.9kPa。  1.3吸氧的浓度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应低浓度吸氧,为1~2L/min,因此类患者长期CO2潴留,呼吸中枢已适应高碳酸血症,而呼吸主要是靠缺氧的刺激来维持,当给予高浓度的氧疗可使动脉血氧分压提高,从而解除了缺氧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导致呼吸抑制,甚至呼吸暂停。所以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应低浓度吸氧,并密切观察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1.4吸氧的效果评价慢性呼吸衰竭经过氧疗后呼吸困难,皮肤发绀等症状有所缓解,血气分析检查是吸氧的客观指标。临床上常抽取动脉血进行P

4、aO2和SaO2的测量。也可用血氧饱和度仪进行监测,其测得的数值PaO2和SaO2相关性较(r=0.96)常用于各种患者的血氧监测[2]。  2护理  2.1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氧疗之前,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鼻腔、口腔、咽喉部的分泌物和胃反流物,通过鼓励患者饮水,雾化吸入,不定时翻身,叩背和应用祛痰药等使气道充分湿化,增强排痰功能。对咳嗽,咳痰无力者,予湿化吸痰。有舌后坠者可用口咽通气道或鼻咽气道保持气道畅通。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辅助呼吸。  2.2心理护理首先吸氧对减轻焦虑,恐惧等有积极的作用,兼有治疗和心理护理双重效果。另外呼吸困难时患者大多精神

5、紧张,情绪激动,易加重病情,及时关心安慰患者,通过暗示诱导等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及紧张情绪,打消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2.3合理饮水鼓励患者多饮水,最好为温热开水,每日1500~2000ml以上,忌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防止痰液干燥结痂附在气管壁上,不能排除,堵塞气道。特别是呼吸困难呈张口呼吸者,更应合理的补充水分。  2.4吸氧的副作用及预防(1)呼吸道分泌物干燥长期氧疗患者可有呼吸道分泌物干燥,鼻腔干燥等不适,可在氧气吸入前予以湿化,并适当饮水和湿化鼻腔。(2)呼吸抑制对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长期靠低氧血症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维持呼吸,

6、当吸入高浓度的氧后,PaO2的升高使这一反射机制消除,抑制患者的自主呼吸,甚至呼吸停止。所以一定要低浓度低流量吸氧,并嘱咐患者不能自行调节氧流量,并随时巡视和观察。(3)氧中毒0.5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对任何细胞都有毒性作用,可引起氧中毒,所以不能长时间高浓度给氧,控制氧气吸入的浓度和时间。给氧期间经常监测血气分析和密切观察给氧的效果和副作用。  2.5氧疗的健康宣教氧疗是治疗慢性呼吸衰竭低氧血症的一种必不可少手段,我们要让患者知道氧疗的目的和意义,教会患者如何正确,安全,舒适的氧疗,懂得用氧的基本常识,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对可能遇见的问题加以说明。加强氧疗的科普教育,

7、贯穿整个氧疗的护理全过程【参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