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欧盟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

中国欧盟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

ID:25239526

大小:5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8

中国欧盟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_第1页
中国欧盟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_第2页
中国欧盟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_第3页
中国欧盟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_第4页
中国欧盟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欧盟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欧盟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一、历史的脚步:带有冷战烙印的战略关系新中国与第一个欧洲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于相近的历史年代,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与欧共体直到1975年才建立正式关系。如果略去这之前的非正式交往与民间接触,从1975年起到1989年的15年或许可称之为中欧关系的第一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中欧关系,比较认同的一种评价是:良好的政治关系,迅速发展的经济往来。良好的政治关系指的是:在国际关系领域中,中欧双方有较多的共同之处而较少磨擦。对中国来说,在其反对国际霸权特别是苏联霸权主义的首要外交目标中,处于相

2、似地位的西欧是一个可以团结和应该争取的力量,因此它愿意看到一个联合和自强的欧共体。对欧共体而言,中国是在政治上正式承认它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牵制苏联军事威胁的一支重要力量,还是欧洲联合一个最积极的支持者。同时,在这时期的中欧双边关系中,也较少中美之间那些不时发生的磕磕碰碰和中日之间那种难以消散的历史阴影。在此期间,欧共体委员会詹金斯与德洛尔主席先后于1979年与1985年访华,双方还在1984年启动了中国-欧盟政治合作的部长级会议,并从1988年起在布鲁塞尔和北京建立了双方的使团。1978年4月,中国与欧共体签订

3、了第一个贸易协定,在1985年签订了涉及面更广的长期经贸合作协定。在这两个协定的推动下,中欧经贸关系从很低的起点上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发展(见表1、表2)。但从今天的角度来检讨,这一评价忽视了此时期中欧关系中一个相当本质的方面,即整个关系过于侧重一共同的外部政治目标--抗衡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由于此目标是如此地“压倒一切”,中欧关系中的一些固有矛盾,特别是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等深层面上的差异,被淡化或掩盖了。因此,中欧双方对双边经济关系中的根本利益,也没有拓宽和深化到应有的程度:在欧共体对外经贸关系中,中国的份量依然微乎其

4、微,它作为潜在市场的重要性还未被欧共体认识;中国的开放也更多地指向美国、日本,对欧共体的重视程度显然不足。因此,中欧经济关系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双方的实力或潜力很不相称。同时,发展还呈明显的不平衡:一方面投资与科技合作等其它经济关系的发展滞后于贸易关系;另一方面欧共体各成员国间对华经济关系的开展程度参差不齐。回顾中欧关系的这一历史阶段,或许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阶段中欧关系虽然总体情况良好,但侧重定位于一个冷战时期所特有外部需要上,并未形成坚实的政治与经济基础。1989年政治风波后,欧共体追随美国对我国实行制裁,中欧关系

5、出现了短暂的低迷。有人将中欧关系的这一退步归咎于中国的“人权”问题,事实是建立在冷战战略架构之上的中欧关系受冷战格局解体的震撼自是在所难免。二、扩展的地平线:世界局势变化的机遇与挑战经历短暂低迷后,中欧关系从1992年开始回升,双方恢复政治对话和高层互访。1994年欧共体委员会发布《走向新亚洲战略》文件①,次年又发布《中欧关系长期政策》文件②,这标志着欧共体完成了对华外交政策的调整,中欧关系进入了其发展历程的第二阶段。1998年3月,欧盟又发布《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③,提出将对华关系提升至与美国、日本及俄国关

6、系同等地位。在此背景下,中欧经贸关系出现迅猛发展,如到1997年底,欧盟已成为仅次于日本与美国的中国第三位贸易伙伴(不包括香港),特别是中国在欧盟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迅速提升,由1990年的第十余位(出口第六,进口第十五)上升为第五位(出口第四,进口第九)区外贸易伙伴,到1998年底中欧已互为对方第三位贸易伙伴。现阶段中欧关系呈现着一种良好发展势头,但对新历史条件下此关系的战略基础,似乎仍有必要作些深入探讨。冷战的结束开始了国际关系的一个新历史时期,也在中欧关系中引入了一些新的因素。虽然中欧关系失去了共同抗衡霸权主义威胁

7、的战略需要,但是中欧关系依然有深厚的政治基础,而且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政治关系的深化。冷战的结束并没有使世界变得太平,在某些旧热点冷却的同时,一些新热点在升温。这种情况在欧洲尤其明显,地区性冲突、民族战争、核扩散、难民等问题正使欧洲安全面临严重的威胁,其程度恐怕不亚于冷战时期的核竞争。有人认为,正是冷战给欧洲带来了四十余年的和平④。在缺乏国际制约机制的现阶段,美国正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着一种“国际宪兵”的角色。近十年来国际局势发展表明,即便凭借其超级大国的实力,美国的到处干涉并没有使世界变得更为太平,反而留下了众

8、多的后遗症,伊拉克与科索沃就是明证。另一方面,新霸权和干涉主义的膨胀严重破坏了一些公认的国际准则,增添了国际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在多极结构形成之前的这个“多事之秋”,欧盟与中国都直接面对着安全问题,有着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的共同需要与责任,这可以也应该成为发展中欧关系的基础与出发点。从发展态势来看,未来多极世界秩序恐怕只能由一种国际机制来主持和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