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文学欣赏课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文学欣赏课

ID:25244439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9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文学欣赏课_第1页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文学欣赏课_第2页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文学欣赏课_第3页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文学欣赏课_第4页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文学欣赏课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文学欣赏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文学欣赏课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文学欣赏课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德国的一个文艺流派,它与传统文学研究注重作者与作品不同,特别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实现了文学研究重心的根本转变。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要通过欣赏者的阅读和接受,才能实现它的艺术价值、艺术魅力,没有读者的主动建构,文学作品只是密密麻麻的线条符号而已,缺乏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德国文艺理论家姚斯是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他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个读者均提供同样的客体。它不是一座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出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

2、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①他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和读者的期待视野相互作用而获得生命,读者的期待视野由读者以往的欣赏经验、欣赏趣味以及个人的素质构成,同一文学作品在不同读者面前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意义。德国文论家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包含很多空白,召唤着读者去填充、丰富。波兰文艺理论家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是一种纯粹意向性客体,是一种图式化结构,存在着许多未定点,需要读者将其具体化,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艺术世界。  文学欣赏课一般选取佳作名篇,这些佳作名篇作为一种艺术美的形态,集中体现了人类高尚的理想与美好的情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

3、其最基本的属性是审美价值属性。文学名作中富有优美流畅的语言美、韵律和谐的音韵美、生动传神的形象美、个性独特的人物美、峰回路转的本文由.L.收集整理情节美、真挚深厚的情感美、耐人寻味的意境美、哲理深刻的理性美等。从文学的审美风格上看,有雄伟豪放之美、清丽婉约之美;有清新平淡之美、绚丽多彩之美;有含蓄蕴藉之美、明快直率之美。文学是人学,主要描写人的喜怒哀乐,以其情感的力量感染人,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正如高尔基所说:文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们了解自身,提高人的自信心,发展人的追求真理的愿望,同人们的庸俗习气进行斗争,善于发现人们的优点,激发人们心灵的羞耻、愤怒、勇敢的精神,竭力促使人们

4、变得坚强而高尚,并以赏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命。文学作品能激励、教育人们正确地对待人、对待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美,美是自由的、情感的、形象的,文学欣赏课应当回归文学的审美本性,充满美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美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然而现实中的文学欣赏教学的理念与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普遍存在以教师讲授代替学生阅读的现象,很多教师习惯于条分缕析地讲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艺术特征,学生把文学当做知识来接受,习惯于课堂上记笔记,这样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而不是主动的欣赏者。这种教法实际上是教师取代了学生的文学接受活动,学生的想

5、象力、创造力处于压抑状态。要改变这种现状,可借助接受美学的理论转变教学思路,要实现文学欣赏课教学模式的转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文学欣赏课要变学生被动为主动  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创作出文学作品并非文学活动的终点,作品是为读者而创作的,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去重构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文学作品有艺术极和审美极,前者是作家创作的结果,是一种虚构性叙述,后者则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实现,存在于读者的审美感受中。接受美学的理论家们鼓励读者参与到文学作品的再创造活动中,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性。文学作为一门艺术,是以语言为媒介来塑造艺术形象的,由于语言符号的抽象性,文学形象不像影视艺术形象

6、那样可以直接被感知,它需要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才能间接地被感知。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开放而多元的,要允许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存在差异性。西方有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代也有诗无达诂之说。我国文论家王夫之也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开放性的解读,将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尽情释放出来,参与作品意义的生成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  接受美学提出文学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读者不仅与作者进行思想感情的交往与沟通,读者与读者之间也构成一种精神的交往。在文学欣赏课上,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

7、独立自主地阅读作品,然后再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在交流中,教师不能有话语霸权,要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让文学欣赏课成为多声部的合唱,而不是独奏。文学欣赏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活动,别人是没有办法代替的,每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审美趣味、气质个性等构成独特的期待视野,对同一文学作品的理解与体验必然有所不同。教师要让学生做文学欣赏的主人,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文本语言、建构文学形象、体验审美情感、领悟文本意蕴。在学生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