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旧调出新音: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

翻旧调出新音: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

ID:25249578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9

翻旧调出新音: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_第1页
翻旧调出新音: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_第2页
翻旧调出新音: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_第3页
翻旧调出新音: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_第4页
翻旧调出新音: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翻旧调出新音: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翻旧调出新音: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翻旧调出新音: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接受美学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以尧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康士坦茨学派吸收了现象学和哲学阐释学的理论精髓,将文学的审美主体性与历史存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与以往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的传统理论不同,接受美学重视读者在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开拓了文学理论和阅读理论的新天地。尧斯受哲学阐释学的启发,着眼于读者的理解和经验,以期待视野阐释阅读过程;伊瑟尔则师承现象学,将文本视为一种召唤结构,激发读者的审美欲求。在接受美学看来,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在文本的召唤下,结合自身期待视野实现阐释和审美的过程。文学作品的意义与

2、价值也只有通过读者的回应和审美参与才具有现实存在的意义。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做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如此一来,读者的地位从被动的接受者提升为能动的参与者,其主体性得以充分彰显。在接受美学的观照下,本文通过比照《鲁拜集》的两个不同译本,旨在揭示译者作为阐释者、协调者和创造者的主体性。  《鲁拜集》是由中世纪波斯诗人欧玛尔海亚姆所作的四行诗,诗作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经英国诗人爱德华菲茨杰拉德转译为英文后,立刻大放异彩,成为世界文坛翻译最多的诗作之一。从1919年胡适首译至今,国内翻译《鲁拜集》的学者可谓异军突起,各种译本多

3、达三十多种,足见菲茨杰拉德英译本长久不衰的魅力。而译诗所引发的关于翻译的争议也接踵而至。本文选取了郭沫若、黄克孙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由.L.收集整理探讨不同译诗背后的译者主体性。  一、译者的期待视野  尧斯吸收了海德格尔关于前理解及伽达默尔偏见的观点,通过期待视野将作品与读者、文学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在接受美学看来,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前,通过先入为主的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等来审视作品所提供的信息。译者作为读者,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自身的文化

4、水平和人生经验都会赋予译者不同的前结构,使译者形成独特的期待视野。《鲁拜集》两个译本各异的形式格律则是译者不同期待视野的表现之一。  鲁拜(Rubaiyat)作为一种四行诗体,和中国的绝句类似。其形式为一首四行,第一、二、四行押韵,第三行一般不押韵。本文选取的两个中译本分别为1924年郭沫若的新诗体版以及1956年黄克孙的七绝版。郭沫若之译《鲁拜集》文白夹杂,形式不拘一格,完全跳脱了原作的格律。其原因在于郭沫若翻译《鲁拜集》之时,五四运动正如火如荼,这一时期提倡个性的彰显和诗体的大解放,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晦涩聱牙的文言文。中国新诗得以蓬勃发展,也为诗人兼译者的郭沫若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才能提供了

5、广阔的舞台。由此,产生了与鲁拜诗体大相径庭的译诗。郭沫若的译诗不拘长短、不拘平仄、不拘格律,从新体诗、律诗乃至骚体,诗风自由,如天马行空,充分彰显了译者主体性。而黄克孙则反其道而行之,采用规整的七绝古体对诗作进行衍译,不仅很好地保留了原作的格律,而且翻旧调出新音,将原作的思想精髓和中国传统文化巧妙融合。归根结底,黄克孙本人深厚的国学底蕴和文学修养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由此可见,一定时期的读者都受到这一时期特定的思想、审美趣味和阅读经验的规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期待视野使每首诗都染上了读者的主体色彩,而这一主体色彩再度反映到译者的译文中,使同一诗作产生了多种风格迥异的译文。  二、文本

6、的召唤结构:作为阐释者的译者  英伽登指出,原文本只是一个具有多种未定点以及尚需对无数未定之处予以确定的图式化结构,在这些作品的阅读过程中,未定点则可能被不断地填充,并被读者的阅读投射赋予新的特征,实现未定点的完成。文本图式化结构中的未定点必然使译者以自己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去填补这一空白。伊瑟尔将英伽登现象学的理论加以继承和发扬,提出了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在他看来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与未定余地,促使读者参与对作品形象的再创造,也激励着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这种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使作品呈现为多层面和开放式的图示结构,即召唤结构。诗歌作为高度精炼的文学形式,虽短小精悍、简洁凝练但意蕴深厚、余味无穷,

7、从而形成巨大的意义空白和结构张力。在接受美学看来,文本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赋予读者充分的自主权对这一不定点进行阐释和填补。其开放性激发读者运用已有的先见、经验和认知等对作品进行重新构建。  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首先必须对原作进行充分解读。译者的主体性赋予其按照自己的前理解去阐释文本,因此译文中通常会体现出译者的审美倾向,且文本的模糊性和复义性所形成的召唤结构吸引译者以不同的前理解参与对话,所生成的意义自然是千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