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叙事文学评点中的阅读共鸣

谈叙事文学评点中的阅读共鸣

ID:25275115

大小:5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19

谈叙事文学评点中的阅读共鸣_第1页
谈叙事文学评点中的阅读共鸣_第2页
谈叙事文学评点中的阅读共鸣_第3页
谈叙事文学评点中的阅读共鸣_第4页
谈叙事文学评点中的阅读共鸣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叙事文学评点中的阅读共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叙事文学评点中的阅读共鸣谈叙事文学评点中的阅读共鸣 一、作为高峰体验的阅读共鸣  金圣叹读《水浒传》经常处于一种不知是墨,不知是泪,不知是血.L.,写得使人心痛,使人快活[1]的情感体验状态,脂砚斋读《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宝玉、黛玉呼吸相关的文字也有摄魄追魂之感:令我哭一回,叹一回,浑身都是呆气。当阅读中的这种情感体验趋向高潮,以至于达到读者无法控制的激动状态时,就形成了阅读共鸣。《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写燕青于城外求乞度日只为救主人卢俊义,金圣叹这样描写他的阅读体验:  读此语时,正值寒冬深更,灯昏酒尽,无可如何,因拍桌起立,浩叹一声,开门视天,云黑如磐。[2]  此时的金圣叹沉浸在不可自拔

2、的情绪激动之中,一是燕青的义气深深触动了他的心灵,二是李固谋害卢俊义的忘恩负义行为引起了他强烈的愤恨。于是,他以一连串的动作表达出内心深处那种强烈的、难以名状的景仰与愤激相交织的感情。可以说,这种心理体验在评点家的阅读中是经常发生的,脂砚斋评《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也有类似的说法:  写宝钗、岫烟相叙一段,真有英雄失路之悲,真有知己相逢之乐。时方午夜,灯影幢幢,读书至此,掩卷出户,见星月依稀,寒风微起,默立阶除良久。  与其说脂砚斋是在有意模仿金圣叹的评语,倒不如说他揭示出了阅读共鸣中心理体验的共同特征。当文本所表现的东西契合于读者的期待视域,而读者又以自身的经历融入到文本世界时,就有可能发生这

3、种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共振。从根本上讲,阅读共鸣的发生是由于人类情感交流的共同愿望,无论是金圣叹对《水浒传》燕青救主一段文字的体验,还是脂砚斋对《红楼梦》宝钗体恤岫烟之情的体验,都是对人之为人所具有的情意本真状态的体验,按金圣叹的话来说就是人建立在至诚之性上的共通感。作者创作要说心中之所诚然,故能应笔滴泪,说心中之所同然,故能使读者应声滴泪也,[3]看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灵共通感就是阅读共鸣产生的基础。  评点家还经常谈到难以自拔而又说不出其中意味的共鸣状态。《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黛玉吟咏《葬花吟》,脂砚斋批道: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身世两

4、忘,不可谓体验不深,而置身其中却又难以下批,这其中究竟有着一种什么样的神秘力量呢?脂砚斋不能说出,当举笔再三不能下批时,他自我解嘲说: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过玉兄后文再批。接至第二十八回,宝玉听见《葬花吟》,联想到了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不终归无可寻觅,不觉恸倒山坡之上。脂砚斋批曰想昨阻批《葬花吟》之客,嫡是玉兄之化身无疑,看来引发宝玉内心强烈体验的东西也正是让脂砚斋心灵震颤而又无法说出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于人内心深处的生命意识,一种对生命短暂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终将无可寻觅的追问、遗憾、无奈和幻灭感。  从根本上讲,阅读共鸣是发生在心灵深处、触

5、及灵魂的一种整体性心灵震撼,它使读者在一刹那的高峰体验中将作品意义融入至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把阅读视为一种经历文本世界的过程,那么在这一过程中让读者激动、震撼、陶醉、敬畏而又经久不忘的那种感觉就是共鸣。伽达默尔谈到体验时说: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了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以这种方式成为体验的东西,在艺术表现里就获得了一种新的存在状况。[4]可见,评点家的阅读共鸣不只是表明他经历了文本世界,而且意味着他获得了一种值得回味、难以忘却、不可替代的持久体验,并上升为一种新的存在状况。  二、作为动力蓄势中的阅读共鸣  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第

6、四十三回总批中说:将欲通之,忽若阻之,将欲近之,忽若远之,令人惊疑不定,真是文章妙境。欲引发读者的共鸣,先打破读者的心理期待,欲引发读者进入文章妙境,先让读者惊疑不定,这就是阅读过程中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一种游戏。这说明,阅读共鸣虽然是读者的一种认同式体验,但这并非意味着文本世界与读者预期之间总是相符合的关系,文本甚至有意识地制造阅读障碍,打破读者的审美期待,激起读者的情感冲突,让他在迂回曲折的阅读过程中渐次达到共鸣的深度心理体验,故毛宗岗《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评说:读书之乐,不大惊则不大喜,不大疑则不大快,不大急则不大慰。其《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评中还说,文章之妙,妙在猜不着,观前事便知其有后

7、事,则必非妙事;观前文便知其有后文,必非妙文。可见,文本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事件,它预设下有待破解的谜局,给读者一个暗示,却又无情地打破读者的预期,在文本意义召唤与阅读预期阻拒的游戏中激发读者的情绪,渐次引发读者趋向高峰体验。这就是文本的动力学过程:已写出的文本把某种限制强加在其未写出的暗含的东西上,以便防止这些东西变得太模糊朦胧;但同时,这些暗含的东西,通过读者想象的加工设计,使已知的情势,同那种赋予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