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胜任力的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基于职业胜任力的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ID:25301410

大小:5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9

基于职业胜任力的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_第1页
基于职业胜任力的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_第2页
基于职业胜任力的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_第3页
基于职业胜任力的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_第4页
基于职业胜任力的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职业胜任力的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职业胜任力的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刘成尧韩承江(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摘要:职业胜任力模型是企业人力资源选择和考核企业员工的基本工具之一。本文探讨了高职电子专业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改革,提出了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开放式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概念,探索基于职业胜任力的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yqkiclelland教授在《测验胜任力而不是测验智力》一文提出,他认为具有高绩效的员工胜任力与其相关联的知识、能力、特质与动机等有密切关系。Boyatzis进一步发展了职

2、业胜任力内涵,提出胜任力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导致其在工作岗位上取得出色业绩的潜在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动机、特质、技能、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知识等。Spencer对胜任力做了五层次归纳,提出与胜任力相关的个人潜在特征,包括五个层面的内容: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征与动机。职业胜任力与企业的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构建了职业胜任力模型,成为企业与组织在招聘、考核、绩效评价中的最好工具之一。职业人力模式是胜任力特征的集合体,是某个岗位或职业的绩效优秀者为出色完成工作任务所使用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组合。胜任力的提出及职

3、业胜任力模式的建立为构建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已经成为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建立职业胜任力模型,有利于企业发现人才,能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方案。职业胜任力模型为企业招录、选拔人员、薪酬分配、绩效考核提供良好的工具。员工也可以通过职业胜任力模型的要求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从而取得更好的个人绩效及个体发展空间。下面是两个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要求的描述(于.51job.网站),从中可以看出通过职业胜任力模型,可以更加清晰地定义员工的职业能力需求与岗位需求。A:某企业招聘岗位示例一职

4、位标签:电子工程师职位职能:电子/电器维修工程师/技师电子工程师/技术员岗位职责:(1)产品的产线工艺技术指导;(2)产品故障分析解决;(3)填写各种产品数据及编写技术文档;(4)仪器设备调试及故障分析解决。任职资格:(1)电子、微电子等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2)1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3)有电子产品的焊接、调试、装配工作经验;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及绘图软件;了解电子电路相关知识;有一定现场管理经验;熟悉滤波器、网络连接器优先;(4)工作积极主动,身体健康;沟通协调能力较好。B:某企业招聘岗位示例

5、二职位标签:电子半导体设计工程师电路职位职能:电子工程师/技术员岗位职责:(1)负责公司电子产品维护与升级;(2)研发公司新拓项目,设计产品解决方案,进行硬件设计或软件编程;(3)针对客户要求定制软件程序。任职资格:(1)大专以上学历,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2)有电子产品项目开发经验优先;(3)掌握单片机技术,懂得嵌入式系统开发者优先;(4)熟练运用C语言编程,能根据需求独立设计软件程序;(5)有责任心,有团队协作精神。上面两个典型招聘示例描述了对电子工程师、电子技

6、术员的岗位需求以及员工的职责要求。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人才需求方按照职业胜任力模型制定了人才需求要求,涉及对知识、技能、自我特征、潜在特质等方面的详细描述。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人才需求描述与传统的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描述存在较大的差别,前者是以提高企业实际业绩为目标的人力资源工作方法,以胜任特征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为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依照该模式定位岗位素质特征与细化具体的岗位综合能力要求;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以单一模块技能培养为导向,对以技能和知识构建的职业能力如何适应具体的企业发展需要,并围绕以

7、提高企业效益为核心的胜任力培养方面缺少应对措施,使得人才培养价值取向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产生偏离。基于职业胜任力的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调整高职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根据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在知识、技能、自我角色、个人特征与潜质等方面综合评定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依据电子行业对高职电子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角度的职业胜任力模型),调整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知识、技能、兴趣、动机以及个人社会综合能力融合,以“因材施教”理念划分人才群体,根据定制型培养模式确定岗位需求能力。明确就业岗位,

8、强化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高职培养特色。通过样本式调研与统计式归纳,将人才培养对应岗位梳理成电子产品生产活动流程的主要岗位群,包括研发岗位群、制造岗位群、维修/维护岗位群、销售/市场岗位群,明确岗位群的职业胜任力模型,制定对应的岗位职责需求与人才需求关系表。从新生入校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以及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培养目标,并明晰今后个体的学习方向,从而取得更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为个体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职业胜任力模型,引入工作过程导向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