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论文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论文

ID:25316782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9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论文_第1页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论文_第2页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论文_第3页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论文关键词:刑事和解对抗性司法合作性司法私力合作模式恢复性司法内容提要:中国近期出现的刑事和解制度,可以大体区分为加害方一被害方自行和解、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等三种模式。这一新型司法程序满足了冲突双方的利益需求,使得公安司法机关可以获得一系列诉讼收益,并有助于社会关系的修复和社会的和谐。刑事和解制度的出现,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对抗性司法的“私力合作模式”,将被告人一被害人关系置于刑事诉讼的中心,打破了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犯罪与侵权的界限,对传统刑事诉讼理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长远地看.freeleandJu

2、stice,Scottsdale,PA:HeraldPress,199014参见黑丁、小楠:《被害人家属求情,杀害女友大学生获轻刑》,载《检察日报》2006年7月27日。52006年7月1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市检察官协会共同主办的“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学术研讨会”上,与会的法学界人士普遍赞同刑事和解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说法,并有一些资深法学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为刑事和解制度寻找文化依据。参见高铭暄、张天虹:《刑事和解与刑事实体法的关系——一种相对合理主义视角的考察》;樊崇义、陈惊天:《和合思想与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载中

3、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市检察官协会编印:《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学术研讨会文集》,2006年7月版。6参见杜萌:《索维东代表提议设立刑事和解不起诉、暂缓起诉制度》,载法制网2006年3月7日。7参见闾刚:《恢复性司法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功能》;赵玉刚:《我国引入恢复性司法的程序设计》;狄小华:《复合正义与刑事调解》。以上三篇论文均载于王平主编:《恢复性司法(2005年卷)》,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另参见宋英辉、许身健:《恢复性司法程序之思考》,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8参见李松等:《轻伤害案件相对不起诉:推行刑事

4、和解满意率是100%》,载《法制日报》2006年7月26日;崔丽:《北京朝阳检察院扩大轻伤害案件不起诉范围》,载《中国青年报》2002年12月26日。9参见汪权等:《轻伤害案件可以私了》,载《厦门晚报》2004年8月10日;崔丽:《北京朝阳检察院扩大轻伤害案件不起诉范围》,载《中国青年报》2002年12月26日。10参见曹等:《海口市梅兰区检察院调解轻微刑案,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载《法制时报》2005年8月29日。11参见《烟台:走在“平和司法”的大道上》,载《检察日报》2006年4月12日。12参见贺同:《上海轻伤害案件将允许诉前调

5、解》,载《东方早报》2006年5月25日。13参见吴蓉:《轻伤害可以人民调解了解》,载《劳动报》2006年5月29日。14参见马芸等:《区县法院今年都设调解室》,载《上海青年报》2006年3月31日。15参见石先广:《轻伤案件委托人民调解的探索及启示》,载北大法律信息网论坛》2005年第3期、第4期。19参见李轩甫等:《调解,化解冤家积怨》,载《检察日报》2005年9月18日。20按照北京市崇文区法院的调查,该院从2001年1月至2004年10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的执行率为零。参见《多年来崇文区法院附带民事判决执行率为零》,载《法制

6、早报》2005年8月22日。21参见崔丽:《北京朝阳检察院扩大轻伤害案件不起诉范围》,载《中国青年报》2002年12月26日。22参见石先广:《轻伤案件委托人民调解的探索及启示》,载北大法律信息网.chinalaT.PizziLucaMarafioti,“TheNeinalProcedure:theDifficultiesofBuildinganAdversarialTrialSystemonaCivilLaitsoftheCriminalSanction,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68,pp1149-173

7、134例如,在中国主流的刑事政策中,无论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宽严相济”,还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所表达的无非是国家与被告人、犯罪人的关系,而根本没有提及被害人问题。35参见英卡洛林霍伊尔、理查德杨:《恢复性司法》,载英麦高伟等主编:《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姚永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73页以下。36参见美霍华德泽赫:《恢复性司法》,章琪等译,载狄小华:《刑事司法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至65页。37有关刑事和解所面临的理论及实践争议问题,参见刘金林:《恢复性司法:理性探索,审慎

8、推行》,载《检察日报》2006年6月16日;吴晓峰:《刑事和解争议中试水遇法律难题》,载《法制日报》2006年7月26日。38前引4。TAG: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