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审美化根源的现代性

作为文化审美化根源的现代性

ID:25325217

大小:5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9

作为文化审美化根源的现代性_第1页
作为文化审美化根源的现代性_第2页
作为文化审美化根源的现代性_第3页
作为文化审美化根源的现代性_第4页
作为文化审美化根源的现代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作为文化审美化根源的现代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作为文化审美化根源的现代性内容提要:本文以哈贝马斯的言说为视角,勾勒了从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到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由此呈现了西方现代性话语的主要内容,指出,在现代性哲学话语运动中,一个基本的动力是有效的限制主体性的自我扩张而又极大限度的保证主体性的自主原则和自由精神。这无疑是一个不可最终解决的矛盾。关键词:现代性,理性,主体性,哈贝马斯一哈贝马斯认为,虽然,“现代性”一词的使用,开始于17世纪中期的文艺论争,康德诸人也早已使用这个概念在哲学论述中,但是,黑格尔是第一个确定了明确的现代性概念的哲学家。要明确这一点,必须对现代历史的发生

2、与现代性哲学思想的发生,作出区分。1500前后,以新大陆的发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标志,划出了中世纪和现代的界限。新时代的独特性在于,社会原来所具有的整体性和原则性基础迅速消逝了。17世纪中期文艺界关于古典的/现代的论争,就直接产生于文艺的发展突破了古典艺术的标准,需要在新的原则下来评论和肯定新时代的艺术作品。这一事实,无疑提出了现代社会的基础的问题,即在什么基础上来确定来现代社会的整体性和原则性。现代性哲学思想是对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哲学回答。但是,在黑格尔之前,这一问题,即现代社会的基础问题,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17世纪文艺论争的成果是

3、18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战胜古典主义艺术之后的发展,即现代性艺术对古典主义艺术的胜利。但是,为什么,又在什么意义上,现代艺术应当得到肯定和发展,文艺论争本身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黑格尔则以现代性的基础问题为他的哲学基本问题,正因为这种自觉性,黑格尔第一次把现代性从传统基础的分离过程提高到哲学问题的高度。现代性的确立,有两个基本点:现代的时间意识和自我确定的主体性。现代和中世纪的本质区别就是,现代不再可能借用传统的(神学的)整体性和原则性为自身的基础。换句话说,它没有任何预定的和外在的基础可以依靠,它必须从自身出发来建立基础,即自我奠基。因此,现

4、代不是从过去,而是向未来获取它的标准原则。这样,现代性就建立在一种新的时间意识上,即它必须在与过去(传统)持续不断的对立中保持向未来的开放。这种现代时间意识,确定了时间对现代生活的压力,即在时间的无限发展中,不断求新,变成了一种不可逃避的欲求。与现代时间意识相联系的,是自我奠基的主体性。主体性原则的必要性是与向未来无限开放的时间意识相统一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是确立主体性原则的三个重要历史事件。主体性原则一方面肯定主体的个性自由,另一方面要求主体的自我负责。现代时间意识与主体性原则相结合的运动,构成了现代不断更新的发展。以现代时

5、间意识和自我确立的主体性为动力,现代历史发展为一个社会不断分化/分裂的运动。现代性的自我确定,实际上展现为它的基本内容的多重分离。到18世纪末,科学、伦理和艺术作为体制化确定的相对独立的认识系统,同时实现了对信仰的分离和对日常生活的分离。由于认识、信仰和生活的相互分离,现代性的发展就缺少一个统一的整体性基础和准则。黑格尔面对的基本问题就是,面对现代运动的分裂趋向怎样实现社会的新的统一。黑格尔的基本方法是把绝对观念作为社会整体性的基础,也作为社会重新统一的目标。根据黑格尔,分化是绝对观念自我完成(实现)的必要条件和必经阶段――绝对观念自我对象化

6、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绝对观念的完整性包含并且必然超越分裂。通过绝对观念的无所不包的完整性的设定,黑格尔克服了现代时间意识和自我确定的主体性的分裂趋向,把它们纳入绝对观念自我实现的历史性的整体运动中。由此,黑格尔完成了现代性观念的哲学设置。二哈贝马斯认为,从黑格尔开始,现代性哲学话语,一致走着双重方向的道路。一方面,现代性哲学肯定和强调向未来无限开放的时间意识和自我确定的主体性原则;另一方面,在面对现代性自我奠基的根本性困难时,又不断否定现代性时间意识和否定主体性原则。简而言之,现代性哲学话语的自我展开的历史,同时就是自我否定的历史。黑格尔用

7、无主体和整体历史的绝对观念来规定现代时间意识和主体性原则,实际上是对现代性的两个基本点的哲学批判。在黑格尔之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尼采的权利哲学,各自开辟了不同的思想路线批判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但是,根据哈贝马斯,无论哪一条路线,延续到20世纪的海德格尔、阿多诺和福科、德里达,都没有从根本上超出黑格尔划定的圈子,即都是在主体性的原则下对主体性作一种形而上的整体性批判。绝对观念,可以被“实践”、“权力”、“存在”、“语言”等概念代替,但究其实质,无一不是自我扩张的主体性的代名词。为了克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马克思用“实践”(劳动生产)代替“绝对观念

8、”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基础。根据马克思,劳动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社会存在和发展,就是这个对象化的成果。哈贝马斯认为,实践哲学把劳动生产审美化了,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