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寄生和槲寄生不宜混用论文

桑寄生和槲寄生不宜混用论文

ID:25325439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9

桑寄生和槲寄生不宜混用论文_第1页
桑寄生和槲寄生不宜混用论文_第2页
桑寄生和槲寄生不宜混用论文_第3页
桑寄生和槲寄生不宜混用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桑寄生和槲寄生不宜混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桑寄生和槲寄生不宜混用论文.freelcoloratum(Kom.)Nakai的带叶茎枝,别名有:北寄生、桑寄生、柳寄生、寄生子。2植物形态桑寄生为常绿寄生小灌木。老枝无毛,有凸起灰黄色皮孔,小枝稍被暗灰色短毛。叶互生或近于对生,革质,卵圆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3~8cm,宽2~5cm,先端钝圆,全缘,幼时被毛;叶柄长1~1.5cm。聚伞花序1~3个聚生叶腋,总花梗、花梗、花萼和花冠均被红褐色星状短柔毛;花萼近球形,与子房合生;花冠狭管状,稍弯曲,紫红色,先端4裂;雄蕊4;子房下位,1室。浆果椭圆形,有瘤状突起。花期为8-9月,果期为9-10月。槲寄生为常绿半寄生小灌木,

2、高30~60cm。茎枝圆柱形,黄绿色或绿色,节明显,节上2~3叉状分枝。单叶对生,生于枝端,无柄,近肉质,有光泽,椭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全缘,两面无毛。花单性异株,生于枝端或分叉处;雄花花被4裂,雄蕊4,无花丝,花药多室;雌花1~3朵生于粗短的总花梗上,花被钟状、4裂,子房下位。浆果球形,半透明,熟时橙红色,富有黏液质。花期为4-5月,果期为9月。3采制方法桑寄生: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槲寄生:全年可采,切碎,晒干备用。4性状桑寄生:茎枝呈圆柱形,长3~4cm,直径0.2~1cm;表面红褐色或灰色,具细纵纹,并有众多细小皮孔,小枝有棕红色细

3、毛。有时带叶,多卷缩,完整者呈卵圆形,全缘,棕色,革质,幼叶亦被棕红色细毛。茎坚硬,断面不整齐,皮部红棕色,木部色较浅。无臭,味涩。槲寄生:茎枝呈圆柱状,节部稍膨大,粗至1.5cm,有紫黑色环纹;表面金黄色,有不规则纵斜皱纹。叶片质厚,金黄色至黄棕色,多横皱纹。茎质地坚硬,横断面淡黄色,皮部较疏松,形成层环明显,射线类白色,髓小。5化学成分桑寄生:枝、叶含广寄生苷即扁蓄苷(avicularin),并含槲皮素(quercetin)等。槲寄生:茎叶含齐墩果酸、β-香树脂醇(β-amyrin)、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及黄酮类化合物;叶还含黄槲寄生苷A、B及羽扁

4、豆醇(lupeol)。6性味、功能主治及药理作用桑寄生和槲寄生性味平,味苦、甘,均可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胎动不安、高血压等。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两种植物在药理作用方面还是有所不同,各有侧重。周氏等1研究发现,桑寄生和槲寄生的药效活性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且多以黄酮苷形式存在,但桑寄生的黄酮苷主要是槲皮素,槲寄生的黄酮苷主要是圣草酚和高圣草素。桑寄生不含齐墩果酸;槲寄生含齐墩果酸,而齐墩果酸具有消炎、强心、利尿和抑制S180瘤株生长作用。桑寄生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和较强的降压作用;槲寄生则具有很强的降压作用,抗炎作用却不明显。有资料

5、显示,槲寄生治疗癌症的适应症很广,不仅对动物移植性肿瘤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还具有较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作用;另外,槲寄生对心律失常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2。而桑寄生则没有上述功能。7讨论桑寄生和槲寄生历史上就有混用的情况。桑寄生是华南、江南、西南地区药材流通的主流产品。槲寄生是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主流品种。而在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等地,两种药材在流通领域呈交叉重叠状况。本院位于江苏苏南地区,一直是把槲寄生作为桑寄生来用。但从两种药材的来源、形态、成分、药理作用来看,两者是有区别的。桑寄生和槲寄生这两大品种的混用是造成寄生疗效不确定、不稳定,甚至可能导致相反

6、作用(因寄主复杂)的主要原因。所以,应当正本清源,按品种正确使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