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代中国德育目的新内涵

浅议当代中国德育目的新内涵

ID:25327938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9

浅议当代中国德育目的新内涵_第1页
浅议当代中国德育目的新内涵_第2页
浅议当代中国德育目的新内涵_第3页
浅议当代中国德育目的新内涵_第4页
浅议当代中国德育目的新内涵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当代中国德育目的新内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当代中国德育目的新内涵浅议当代中国德育目的新内涵  国家发展,教育先行。温家宝同志于2010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提到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近年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频发的刺杀、分尸、投毒、跳楼等事件,向世人敲响了刺耳的警钟。实施教育,德育先行,是当下最应当关注的。有教而无育,将变成有教而无益不仅无益,而且还有害。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一直以来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海姆G基诺特在他的《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书中曾做过这样的表述:亲爱的老师们:我是集中营里的幸存者。我亲眼目

2、睹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事情:毒气室由有学识的工程师建造;孩子们被受过教育的医生毒死本文由.L.收集整理;婴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谋杀;妇女和孩童被受过高中或者大学教育的毕业生射杀;所以,我怀疑教育。我的请求是:希望你们帮助学生做一个有人性的人。永远不要用你们的辛勤劳动,去栽培孕育出学识渊博的怪兽、身怀绝技的疯子,或者是受过教育的纳粹。阅读、写作、数学等学科,只有在用来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得更有人性时,才显得重要。  洛克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千差万别,正是因了教育的缘故。我们幼年的微小的、甚至觉察不到的印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持久的后果。这就像在一些河流的源头,只需用一点点力气,就能将柔顺的水流导

3、入不同的渠道,使它们走上截然相反的路线,最初在源头的小小指向,便能使它们获得不同的趋势,最终流向遥远的异地。他认为,教育上的失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失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洛克所说的教育,正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道德教育的出发点的细微差别,将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简单来说,教育探讨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其中,又以道德品质最为重要。近当代中国希望培养出来的人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中国学校德育的传统深厚、优势

4、明显、模式稳定,在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伴随着国家、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逐渐确立起市场经济体制,进入现代化建设阶段,并开始在全球视野中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话,毫无疑问,中国正在经历对内和对外的变化。为应对这一变化,需要赋予德育新的内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社会意识、经济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人对自身作为人的存在的意识,包括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自觉认识和改造的意识。[1]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的发展问题以及人的主体性发挥问题,并越来越

5、多地使用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等概念谈论这类问题。主体自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反映在德育方面,就是人是主体的思想得到了确立。  该思想的确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主体意识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我意识。其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以及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与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另一方面主体意识表现为在与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对象性关系及活动中,人对自身主体地位的最基本认识。主体具有自主意识,意味着主体由服从客体束缚、与自然直接同一的消极存

6、在,转变成既是对象世界的主人又是自我的主人的创造者。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盲从、不屈服于任何权威,以自己的意志来支配生命活动,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思考、认识和行动。  二、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确保人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治权利的诉求,并使人们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公民义务。李萍(2002)指出,公民具有与私民、臣民相对应,与国民、人民相区别的内涵,与传统德育相比,公民教育标志着我国传统德育历史性转型的一种崭新的教育目标体系。公民的特定内涵赋予了公民教育的新特性。从对象上来说,公民教育具有普遍性,是以全体公民(即法律意义上的公民,也可以说是国民)为对象的教育,因而具有全民性。

7、[2]同时,这种公民教育贯穿于公民的整个生命历程,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和媒介的共同教育作用,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  同时,作为以公民的内涵为基础和核心建立起来的教育目标体系,公民教育有别于传统德育,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即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3]  三、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在社会中生活的意识,是人际间的意识,是人进行一切社会生活的前提。道德本身是人与人关系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