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道德教育与传统文化

生态道德教育与传统文化

ID:25333335

大小:5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9

生态道德教育与传统文化_第1页
生态道德教育与传统文化_第2页
生态道德教育与传统文化_第3页
生态道德教育与传统文化_第4页
生态道德教育与传统文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态道德教育与传统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态道德教育与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8.3[文献标识码]A[]1009―2234(2014)09―0036―02  中国生态道德教育的最早倡导者陈寿朋提出:“生态道德作为一种道德,既反映着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又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标志。”〔1〕生态道德教育即是对公民进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教育过程。大力强化公民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公民生态道德意识,对于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早日建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的公民生态道德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理论上存在一

2、些不足,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的不足之处  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的困惑在于:内容迷失,制度需要规范,内容单薄,方式单一,资源匮乏等。〔2〕还有学者认为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的弊端主要有:“生态德育”的内容比重不足,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思路缺乏前瞻性和人文关怀,道德约束机制不完善,手段单一等。〔3〕上述学者的研究指出了我国当前生态道德教育不足之处主要集中于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上。内容上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单薄,亟待进一步丰富充实。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迷失,亟需进一步鉴别取舍。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比重偏低,需要加大比重手段上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教育

3、手段单一,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效果不明显。  要解决我国生态道德教育中的问题,针对上述不足之处,必须以前瞻性的教育思路丰富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手段,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效果。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是一条可行之路。  国际环境协会前主席科罗拉多指出:“建立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契机和出路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4〕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其中更是不乏丰富的生态思想。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其大部分内容与我国当前公民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基本适应。我们应该大胆吸收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生态思想,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生态思想融入到教育过程中。特别地,应该从内容和手段两个方面,大力

4、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和生态手段,从而丰富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手段,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道德教育意义  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否依然普遍地被现代国民认同和遵守,这种保存传统美德的信念和方式又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和社会进步的需求”。〔5〕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要流派――儒释道三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挖掘、学习和继承这些生态思想对于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儒家文化生态内容的生态道德教育意义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思想主要在于阐述和论证“三纲八

5、目”。三纲即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八目即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三纲八目”的核心在于修身和治国,其中的生态内容也非常丰富。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意在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天、地、人实现有节制的互动,反对将人置于任意处置自然的地位。也就是说,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要遵守自然规律,在规律的限度内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儒家经典《易经》首先阐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容。《易经?序卦传》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易经?序卦传》)这句话阐述了人

6、产生于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易经?乾卦》曰:“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经?乾卦》)这句话阐述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人的身心规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即是“天人合一”。高质量的人生在于实现“天人合一”,在于人向自然的回归。儒家至圣孔子曾经发出“知我者其天乎”的感叹,也显露出“五十而知天命”的豁达,从“天知我”到“我知天”显示了孔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发端。儒家亚圣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他将人性和天统一起来,也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

7、是北宋张载,他在《正蒙?乾称》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张载指出,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贤,根本原因在于“天人合一”。人和自然是本质上的统一,因此人能够认识自然,认识自然和人自身达到极致便可以成为圣贤。随后,南宋朱熹指出:“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人也;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朱子语类》卷十七)陆九渊更是描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他说:“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6〕在“天人合一”的至高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