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背景下中印贸易失衡问题研究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背景下中印贸易失衡问题研究

ID:25341234

大小:6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19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背景下中印贸易失衡问题研究_第1页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背景下中印贸易失衡问题研究_第2页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背景下中印贸易失衡问题研究_第3页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背景下中印贸易失衡问题研究_第4页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背景下中印贸易失衡问题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背景下中印贸易失衡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背景下中印贸易失衡问题研究-->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1.1研究背景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均位于亚洲,互为邻国,经济规模巨大,发展动为强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印作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两个新兴经济体,如引擎般带动着世界经济发展。自1950年建交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后,中印两国双边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双边贸易额以年均43%的速度増长。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印两国间的双边贸易额在1950-1962年建交初期仅为2.6038亿美元,但是在2004年突破

2、百亿大关,在2008年中印贸易额过500亿美元大关,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印度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地位也上升至第十,成为中国在南亚的最大贸易伙伴国。2013年,两国贸易总额规模更是达到654亿美元,为2001年的18倍。然而I虽然从数据上看,中印之间的贸易发展越来越快、贸易规模越来越大、贸易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中印贸易之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中印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显现。尽管中印两国对双边贸易差额的统计存在很大的不一致和争议,但中印双边贸易差额逐渐扩大的趋势是相同的。根据中方统计,自中

3、印1%0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基本上都是中国对印度顺差(除2003-2005年中方逆差),特别是2006年以来中国对印度顺差额以年均39%的速度迅速增加。2013年中印进出口贸易差额已经达到315亿美元,中国己经超越欧美等发达国家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逆差国。......................1.2研究方法与硏究内容本文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为研究背景,选取中印贸易失衡问题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本文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中印贸易失衡的现状、结构持征和原因,对中印贸易失衡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分析。文章

4、以中印贸易失衡现状为切入点,对中印经贸失衡的总量及商品结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概括分析;在此基础上,引用兰元边际分析从整体和主要章节重要产品层面上研究中巧贸易失衡问题,将贸易失衡分解为王个方面,借助三元边际的新框架,从三元分解新视角分析中印贸易失衔问题,得到了中印贸易失衡结构的新结论,并针对中非经贸失衡的调整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具体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相关理论及文献研究。主要介绍文章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巧关的贸易理论、投资理论、对外援助理论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对国内外学者对相关向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同时概括文章基本结构,

5、并指出创新点与不足。2.中印贸易失衡的现状分析。本文以客观数据为基础,从失衡总量和商品结构两方面对中印经贸失衡现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归纳与分析,并指出中非经贸失衡的主要特征。3.中印贸易失衡的结构效应研究。本文将运用多重指标从整体上分析中印贸易现状,详细考察中印双边贸易比较优势、贸易结合度、竞争及互补性和双边贸易特点,运用三元边际的理论及方法,揭示中印贸易失衡的结构特征。4.中印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中印贸易失衡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政治层面、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双边资易政策四个方面

6、因素来探讨中印贸易失衡的原因。5.改善中印贸易失衡的政策研究。论文将在理性看待中印贸易失衡的基础上,根据中印贸易失衡三元边际分析结果,结合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从政治、经济和战略兰个层面上提出中国应对中印双边贸易失衡的政策建议。.....................第二章相关理论和文献回顾2.1贸易失衡理论基础2.1.1比较优势理论对贸易失衡的分析继亚当斯密之后,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他在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被称为"比较优势理论")。他在模仿亚当斯密关于

7、个人劳动分工的理论基础上来分析两个国家间贸易的好处,即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根据自身机会成本现状生产对于自己来说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进行出口贸易,再从别国进口那些自己需要但是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从贸易中获得好处。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贸易发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很好地论证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生产分工和产业互补的合理性,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在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模型中,劳动力是唯一的生产要素,而在实际中,影响生产的还有资本、止地、技术等其他要素。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提出

8、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是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禀赋之间的差异。一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根源于它的要素禀赋’不同国家生产要素丰富程度之间的差异和不同产品所需要的要素比例之间的差异,使得不同国家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每个地区都应该生产能够大量利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