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无公害生态种养技术

[科普]无公害生态种养技术

ID:25371776

大小:60.18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19

[科普]无公害生态种养技术_第1页
[科普]无公害生态种养技术_第2页
[科普]无公害生态种养技术_第3页
[科普]无公害生态种养技术_第4页
[科普]无公害生态种养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科普]无公害生态种养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无公害生态种养技术稻鸭共育无公害高效益生态种养技术主讲人:何庭汉    一、稻鸭共育的技术背景和科学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和环境质量的消费要求越来越高。但以往多数稻田单一种稻,依靠施用大量化肥、农药来获得高产,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也加剧了环境污染,生产出的稻米产品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也面临着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无论是从食品质量

2、安全与环境质量安全的国家层面考虑,还是从广大农民对稻作生产节本增收的要求出发,研究和开发既具有优质、无公害、高产高效特征又兼顾环境友好的稻作生产技术,便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中国水稻研究所自1998年以来,在查阅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和吸收日本“稻鸭共作”技术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试验和示范,自主创新,研究提出了一项以水田为基础、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大田畈、小群体、壮个体、少饲喂、不污染的稻鸭共育种养复合生态技术,并且结合浙江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安

3、全无公害食品的迫切要求,在省科技厅、省农技推广基金会、省农业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动此项技术在浙江省的示范与推广,2001~2003年已在浙江省各地累计推广129.6万亩。据对23万亩稻鸭共育中心示范方统计,由于养鸭收入与无公害稻米加价以及省药、省肥、省工等,可使每亩纯收入比单纯种稻增加226.9元,增产稻谷19.7公斤。同时十分注重技术示范与无公害稻鸭产品产业化的链接,初步形成了“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规模化产业开发模式,促进了稻、鸭产业群的建立和优质无公害稻米与鸭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

4、业链的延伸。    稻鸭共育,与过去传统的稻田养鸭比较,其技术的科学性、先进性主要表现在:    (1)稻鸭共育是一个以水田为基础的自然生态与人工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人工干预强度远大于传统的稻田养鸭,其技术形式和内涵,不仅体现在客体(水稻、鸭)的“共栖”上,而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主体(人类及科学技术)对客体(水稻、鸭)的“共育”上;    (2)稻鸭共育系统的种养结合是以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能够大幅度减少稻田化肥、农药的施用量,讲究的是水稻和鸭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3)与传统的

5、大群体稻田放鸭不同,稻鸭共育是以大田畈、小群体、少饲喂野养为特色,不光是对稻、对鸭单独有要求,而是对稻鸭双方同时都有要求,技术的科技含量更高;    (4)稻鸭共育系统最终是以生产无公害和优质稻鸭产品,以达到稻鸭双丰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环境友好为目标;    (5)在新形势下的稻鸭共育,与传统的稻田养鸭比较,还有一个新的方面,那就是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生产、加工、销售相衔接的无公害稻鸭产品产业开发。    二、稻鸭共育的技术内容    (一)研究提出了实现无公害高效益的稻鸭共育集成技术    1.

6、选择适宜稻鸭品种是稻鸭共育高效益的前题:    水稻品种: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株高中上,株型集散适中,基部有一定开张度、叶角小、茎粗叶挺,分蘖力较强,抗逆性好(包括抗倒伏、抗稻瘟病等)的优质稻品种,要有利于    鸭在稻间活动。    鸭子品种: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选用适于稻间放养的相对中小体型、稻间穿行活动灵活、露宿抗逆性强、适应性较广、成活率高的鸭子品种,要求公鸭生长快,肉质鲜嫩,母鸭产蛋率高。    2.培育健壮秧苗和雏鸭是稻鸭共育高效益的基础    播种的种子先进行晒种、风选,有条件的用比重

7、1.05的盐水或泥水选种,以利于培育壮秧,然后用浸种灵消毒,预防恶苗病。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适期稀播,亩播种量:杂交稻为7.5kg、常规稻40kg左右。通过浅湿水、巧施肥和轻度化学调控,育成适龄、根旺、茎粗、叶绿的带蘖矮壮秧,有利于达到插秧后返青快,分蘖早,成大穗,以弥补稻鸭共育田有效穗偏少的不足。    培育雏鸭健壮,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选好鸭品种后,掌握适期起孵雏鸭,以便于水稻移(抛)栽返青后或直播后3叶期能及时把雏鸭放入稻间共育。通过“一看二抓三摸”的方法挑选好雏鸭,适时饮水开食。育雏房掌握

8、合适温度,切忌忽冷忽热,还要及时分群,严防堆压。要从小调教健壮雏鸭下水。放养前,给雏鸭注射一次预防鸭瘟等疫苗,以增强其在稻间的抗病能力。    3.稻鸭合理承载量和共育期是稻鸭共育实现无公害生物防治和高效益双赢的关键    水稻的种植方式和密度,既要有利于鸭在稻间穿行活动时少伤害稻苗,又要兼顾当地种植习惯。采用手工或机械移栽的一季中、晚稻以及连作早、晚稻,均以方型行株距的方式为宜。每丛插1粒(杂交稻)和4粒(常规稻)谷苗。采取抛栽或撒直播的一季中、晚稻,或连作早、晚稻,由于没有行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