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ID:25416641

大小:57.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20

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_第1页
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_第2页
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_第3页
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_第4页
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清代科举制度研究[清代科举制度研究]清沿明制,一年举行岁试,后一年举行科试,再后一年举行乡试,三年一循环,清代科举制度研究。岁试的基本任务是:第一,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第二,对原有的秀才进行甄别考试,按照成绩优劣分别给予奖惩。童生通过岁试,就算是“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光绪二十二年,十七岁的陈独秀和哥哥陈庆元就考中了秀才,不仅“母亲乐得几乎掉下眼泪”,而且几家富户都争先恐后托人说亲。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才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明

2、清时期,通常在乡试之年的七月,还要在省城集中举行一次科试的补考,凡因故未能在各府参加科试的人,可乘机来补考,叫做“录遗”。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闱指考场)。其正副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乡试有正式的考场,叫做贡院。贡院内建有一排排的号房,为考生住宿,答题之所。根据陈独秀后来的描述:“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

3、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去拿一块板安放在前面,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是得坐在那里睡。一条号筒内,总有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筒的厕所。”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桂榜”,管理制度《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乡试中举称乙榜,也叫乙科。考中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考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在清朝,

4、除了按正常制举行的乡试外,每逢遇到皇帝万寿(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命叫做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内阁大学士担任,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士

5、或六部尚书充任。清朝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前还必须进行一次复试,复试结果,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等,这个等级对于以后授予官职有很重要的关系。殿试在四月份举行,命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此外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明清两朝的殿试都只考策问一常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有若干名,第一名称为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也有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殿试考中称为“甲榜”。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再

6、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清代科举制度研究2  第2篇明代科举考试制度  〖预览〗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通过科举考试、荐举贤才、学校培养等多种途径来解决选官取士的问题。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曾下诏实行科举考试,一连举行三年,由于被选取的人才多是少年后生,缺乏实际经验,朱元璋颇不满意,所以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起暂停科举。这时明朝十分注重荐举取士和兴办学校,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任用做官。不过,荐举的情况也并不比科举好,荐举多而且滥。经过

7、比较以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又决定恢复科举取士,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以后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以后科举取士很快又被提高到主导地位,荐举渐渐衰落,而学校也成为科举的预备机构了。清朝建立之后,也实行荐举和科举两种办法选拔人才,但荐举效果不佳,士人也多鄙视荐举。汉族知识分子也纷纷建议清朝廷注重用科举考试制度笼络人才。如浙江总督张存仁说:“开科取士,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清世祖实录》卷十九)大学士范文程也说:“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请再行乡、会试,广

8、其登进。”(《清史稿·范文程传》)故清朝选官取士仍以科举考试为主,科举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上因袭了明代的制度,到乾隆时基本定型。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突出进士一科。考试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称为“童试”,也可说是预备性考试。考生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先参……清代科举制度研究3  第3篇宋代科举制度论文  〖预览〗宋代科举制度在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史上占有非常浓重的一笔,对宋代的科举制度的研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宋科举制的发展和利弊入手,分析了科举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