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6至1 8世纪中国远距离贸易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论文

l 6至1 8世纪中国远距离贸易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论文

ID:25443359

大小:72.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1-20

l 6至1 8世纪中国远距离贸易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论文_第1页
l 6至1 8世纪中国远距离贸易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论文_第2页
l 6至1 8世纪中国远距离贸易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论文_第3页
l 6至1 8世纪中国远距离贸易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论文_第4页
l 6至1 8世纪中国远距离贸易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l 6至1 8世纪中国远距离贸易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l6至18世纪中国远距离贸易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论文..摘要:16至18世纪,中国国內大宗商品贸易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与当时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有关。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使中国形成了江南、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上游、华北和西北五个经贸区。经贸区之间、经贸区与区外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频繁,意味着中国国內大市场的最终形成。关键词:16至18世纪;中国;远距离贸易;国內市场作者简介:朱大为(1969-),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F129.4文献标识码:A:1671-8402(2003)06-0100-06我国封建市场发育的程度,从上

2、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直至明清时期,中国“自然经济还基本完整,地方小市场的格局基本上没有突破”。1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明代后期“  l6至18世纪中国远距离贸易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论文..摘要:16至18世纪,中国国內大宗商品贸易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与当时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有关。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使中国形成了江南、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上游、华北和西北五个经贸区。经贸区之间、经贸区与区外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频繁,意味着中国国內大市场的最终形成。关键词:16至18世纪;中国;远距离贸易;国內市场作者简介:朱大

3、为(1969-),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F129.4文献标识码:A:1671-8402(2003)06-0100-06我国封建市场发育的程度,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直至明清时期,中国“自然经济还基本完整,地方小市场的格局基本上没有突破”。1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明代后期“由于民生用品代替奢侈品,成为长距离贸易的主要内容,我国国内市场也从这时起,有了真正的扩大”。2笔者同意后者的观点.我以为,由于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几个大的经贸区的形成,把全国各层次的市场联成一个统一的网络,全国性大

4、市场终于形成.本文就此作初步探讨。一、16到18世纪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新格局及其发展的经济环境远距离贸易在中国古已有之。但是,16至18世纪的远距离贸易,与此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远距离贸易的商品,以奢侈品为主。唐宋以来,变成了以盐为主、粮食次之.而16至18世纪,远距离贸易商品更进而变成以粮食为主、棉布次之的格局,此外还有丝织品和瓷器。棉布、丝织品、瓷器成为远距离贸易中的大宗商品,对促进产地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专业市镇的兴起,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应当指出,16世纪以前,虽然也存在着粮食的远距离贩运,但是,第一,数量远不

5、如16至18世纪那样多。据吴承明估计,明代每年投入流通的商品粮约为500万石,清代每年约为3600万石。3郭松义则认为,清代中前期全国中远途粮食的商品流通量约为4650—5750万石。4第二,16世纪以前,作为商品的粮食,以流向歉收地区为主,流向人多地少的地区为辅。向歉收区的流动是不稳定的流动,从而导致商路变化无常。而16至18世纪,商品粮流向却相对稳定,是从以农耕为主的长江上中游四川、湖广以及广西,流向手工艺生产、经济作物和水果种植业发达的江南及广东等地。时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谚。这种流向已不是在自然经济旧格局下的丰歉互补,而是在地域经济

6、明显分工状态下的经济互补,体现出市场的调节功能。更引人注目的是,大宗商品远距离贩运格局的最大变化,是生产资料成为长途贩运的重要商品,如蓝靛、木材、大豆、棉花、丝、铁、烟叶、桐油、皮张等,这对于促进买卖双方地区经济的发展,都有刺激作用。16至18世纪,我国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格局的新变化,与当时经济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首先,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呈现出来.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我们后面将对此细加论述.其次,16至18世纪中国交通状况,特别是水运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朱明王朝建立伊始,朱元璋就“命天下府州县修治桥梁道路”5,

7、从而使京师到各行省都有陆路交通干道。水运费用较陆运更省。丘浚《大学衍义补》说:“河漕视陆之费,省计三四,海运视陆运之费,省计七八。”因此.当时商人远距离贩运大宗商品,更多的是利用水运。明清时期国内水运,主要是利用长江、钱塘江、珠江、湘江等水系。明永乐年间浚通了运河自临清至济宁北段的会通河,嘉靖年间又修复了通惠河,从此运河从杭州至北京全线贯通,成为商人南北贩运商品首选运道。有明一代,珠江三角洲共筑堤181条,长220399.75丈6,大大提高了珠江的通航能力。长江是为“黄金水道”。但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的三峡最险,影响其通航能力。明万历年间,在宋

8、元以来整治河滩的基础上.又整治了西陵峡内崆岭滩。天启年间,整治了西陵峡的新滩。明代还继续整治秭归境内的叱滩。7长江航运条件大大改善。据学者统计,降至清前期,我国内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