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心理背景——读《荷塘月色》有感

浅谈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心理背景——读《荷塘月色》有感

ID:25454872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0

浅谈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心理背景——读《荷塘月色》有感_第1页
浅谈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心理背景——读《荷塘月色》有感_第2页
浅谈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心理背景——读《荷塘月色》有感_第3页
浅谈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心理背景——读《荷塘月色》有感_第4页
浅谈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心理背景——读《荷塘月色》有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心理背景——读《荷塘月色》有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心理背景——读《荷塘月色》有感读书的标准有很多种,尤其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读懂故事情节;其次读懂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三是读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感受;第四,也是最高一层,就是读出作者的内心感受,读出故事中没财会论文,..读书的标准有很多种,尤其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读懂故事情节;其次读懂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三是读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感受;第四,也是最高一层,就是读出作者的内心感受,读出故事中没写、字面上没有,但作者内心中确实存在而又意犹未尽的东西来,这就是如何解读作者的心理背景。就拿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来说吧,很多的时候,我们解读它,往往把重点放在文章

2、的第四、五、六段上。可是这三段是解读它的根本吗?笔者认为,不是!因为,这三段作为整篇文章来说,尤其是多如此美的散文来说,确实是需要我们每一个读者去认真阅读的。但它的内存太小,无法代表作者真正的内心感受。“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如碧天里的星星,犹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写的美不美?确实美!有明喻,有暗喻,有博喻,有

3、通感,有叠字,有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但我想问,这是文章的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胸臆吗?这是我们解读文章的本意吗?这是我们传承与后代并且之于他们,一个散文大家的初衷吗?这是朱自清当时真正的内心感受吗?不!这一切都不!一篇作品,尤其是好的流传于世的作品,它不会只是如此简单地告诉我们一些修辞手法上的使用。那么,它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作者的心理背景!因为这是有脉可寻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在公元1927年7月,地点是北京清华园。注意,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公元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事变,使得本来轰轰烈烈的北伐革命陷入僵局。对于共产党和

4、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民主人士来说,一场大革命失败了。他们将向何处去?第一是继续坚韧地战斗(这是坚定的共产党员及具备这种思想的人);第二是投降于国民党(这是软弱者和立场不坚定着者);那么,第三种呢?那些民主人士呢?他们也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是蛰伏于国外,以观后势;第二是仍留在国内,判断形势。而判断形势的人,对国民党没兴趣,去国外不愿意,对共产党不了解,怎么办?郁闷!朱自清就是属于第三种人。因为他虽然参加革命,但把自己的每时每刻都和这种如火如荼的革命浪潮联系在一起。早在“五·四”爱国运动时期,他就是一个参加者,所以他首先是一个爱国者。当时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了文学道路。公元1920年北京大

5、学哲学系毕业以后,他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公元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后在1937年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并讲授《宋词》。尤其在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后的6月1日,他不禁愤怒异常,心潮难平,愤而疾笔血歌——《血是红的》:“血是红的/狂人在疾走/太阳在发抖/血是热的/血是热的/熔炉里的铁/火山的崩裂/……/血的眼/血的眼/团团火/射着他你我/血的口/血的口/……/都是兄弟们/都是兄弟们。”这更证明他与社会的联系。“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朱自清十分震惊,惶急非常,枪声打乱了朱自清的思绪,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如此社会,如此人上,如此自

6、身!哪里走?时令虽在春夏之交的七月,而他的心境如“秋老干戈人老病,中天皓月几时回?”战火几时平息?光明何日来临?他心中也如今夜之风雨茫然一片。所以,文章一开始他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不宁静”——那就是“烦”。烦在哪里呢?烦在此时此刻长久积压的心里郁闷。于是借着夜晚的乘凉,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他“沿着荷塘”,沿着“曲折的小煤屑路”,“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来到塘边。是来赏景的吗?如此“颇不宁静”而郁闷的心境之下,能赏景吗?不是赏景他来做什么?逃避现实,也是文人们常表现的方式——灵魂出窍。那么四、五、六段起什么作用呢?跳板——一个美好

7、而令人容易遐想的辅助器。逃向哪里?空间上是江南,时间上是南北朝时的南朝梁元帝时代!那里“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畏倾船而敛裙。”可这是朱自清向往的生活吗?不是!因为那是少男少女们的生活乐趣,“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那他去干什么?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糖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是每一个文人向往的时空佳境,这是每一个爱人类、爱社会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