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及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同欧洲的比较

明清及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同欧洲的比较

ID:25465308

大小:5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0

明清及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同欧洲的比较_第1页
明清及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同欧洲的比较_第2页
明清及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同欧洲的比较_第3页
明清及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同欧洲的比较_第4页
明清及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同欧洲的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清及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同欧洲的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明清及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同欧洲的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见雷格莱(E.A.asRaichael]1985;莱夫一巴西[Live—Bacci]1985;斯克里姆肖[Scrimshaon]1985:218)。通常人们都认为中国人生活水准很低,使得他们的死亡风险很高。但这种见解是很勉强的。亚当。斯密与马尔萨斯在读丁关于中国社会的记述后,都为中国的饮食情况叹息,斯密说:中国下层民众之贫困,远甚于欧洲最穷国家中的贫民……他们得到的口粮太少,所以急于打捞任何欧洲船只抛弃的肮脏垃圾。任何腐肉,例如半腐臭的死猫或死狗,他们都欢迎,

2、就像其他国家的人民欢迎最好的食物一样(斯密1937:72)。马尔萨斯的评论也与此相呼应:如果现有的有关中国的记述可信,那么中国的下层民众都习惯于以最少量的食物为生,而且他们乐于得到欧洲劳工宁愿饿肚子也不吃的那些腐臭的食物下脚料(马尔萨斯1976:53)。但是,其他的欧洲作者,包括认真做第一手调查的观察者,却有大不相同的看法。例如,有一位苏格兰目击者罗伯特.福钦(RobertFortune),对中国农业的评价并不很高,但他指出:“仅用几个钱……中国人就能很体面地吃米饭、鱼、蔬菜和喝茶。我坚信中国是世界上存在贫穷和匮乏最少的地方”(福钦1847:121

3、,转引自安德森[Anderson]1988:96)。在其另一部著作中,他谈到了采茶工人的饮食:这些人的食物极为简单,也就是说,只有米饭、蔬菜和少量肉食(如鱼和猪肉等)。但是中国最贫穷的阶层,比起英国最贫穷的阶层来说,在掌握烹调艺术方面似乎强得多。用上述简单的食物,中国劳工力求做出许多可口的菜肴,因此其早餐与正餐都吃得颇为丰盛。在苏格兰,过去一一我想现在也同样一一从事收获工作的劳工的早餐是粥和牛奶,午餐是面包和啤酒,晚餐是粥与牛奶。一个中国人靠这些食物就要饿肚子(福钦1857:42—43,转引自安德森1988:96)。19世纪的中国,通常被我们视为一

4、个危机日深的国家。但是福钦在距今一个世纪之前据其所见对中国所作的论述,可能比起我们想象中的中国要更真实得多。无怪乎一位当代的汉学大家谢和耐(JacquesGemet)坚信:“雍正朝(1723—1735)和乾隆前期(1736—1765)的中国农民,较之路易十五朝的法国农民,普遍而言,吃得更好,生活更为舒适”。①简言之,根据现有的营养与生活水准的零星证据,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中国的生活水准,会低到因资源匮乏而导致高死亡率的地步。某些外国观察者对于中国食物问题的看法,很可能更多地出于文化(如口味与习惯等)的差异,而较少出于营养质量的科学根据。毫无______

5、________________①谢和耐(JacquesGer)1972:420—421。该书英译本误作:“总的来说,好得多和幸福得多”。中外观察者对这一时期的记述,都很令人心寒。例如,在山乐省青州府,据荷兰牧师福尔古森(J.H.Ferguson)估计,在许多村庄,有30—60%的家庭死于饥荒。同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Richard)报道说:在一些较小的村庄里,死亡率达到90%(波赫尔[Bohr]1972:15)。1878年末,在饥荒过去后,山西巡抚曾国荃上奏说:饥荒影响到该省80%的人口,同时60%—70%的人口感染了伤寒病(波赫尔

6、1972:23)。据波赫尔的估计,在华北与西北,可能有950万左右的人死亡(波赫尔1972:26)。尽管这些记述如此可怕,但我们仍不能肯定这一类危机使得中国与欧洲相异。近代早期的欧洲也出现过由饥荒、瘟疫和战争引起死亡率剧增的情况。在14、15世纪,瘟疫是一主要杀手;战争直接致死者相对较少,但因其打断生产与贸易,所以也能导致生存危机(霍亨伯格[Hohenberg]与里斯[Lees]1885:79—83)。不过,在另一方面,死亡危机也常常被视为一种引起补偿反应的人口动力。换言之,当死亡危机来临时,人们会自发地增加生育以补偿人口的减少(弗林[Flinn]

7、1981:25—47)。不论死亡危机对人口成长动力的冲击如何,在中国与欧洲之间,仍存在着更基本的相似性,只不过是这种相似性被那些流行假设蒙蔽了,而这些假设认为中、西之间只有差异可言。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自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国的死亡率水平在持续上升。例如,泰德.泰尔福德(TedTefford)以安徽桐城县的家谱资料为依据,指出在1750年与1769年之间,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为39.6岁,一个半世纪后却跌至33.4岁(泰尔福德1990:133)。刘翠溶在明清家谱研究中,也发现预期寿命在18世纪内出现了引人注目的降低(刘翠溶1985)。从表面上看,

8、这类证据支持马尔萨斯关于在帝国晚期中国预期寿命下降的观点。但如更仔细地推敲,则这一解释却很难以令人信服。我们有理由怀疑预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