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批读论文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批读论文

ID:25467084

大小:5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0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批读论文_第1页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批读论文_第2页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批读论文_第3页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批读论文_第4页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批读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批读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批读论文..毕业摘要:萧公权先生所著《中国政治思想史》自出版后一直为学术界奉为圭臬。然笔者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对其持有的某些论点却持有异议。为究其原委,现将此类观点摘录如下并加以评析,以期学术界方家不吝赐教以释笔者心头之惑。关键词:三民主义学派分布吕氏春秋太平天国明朝专制一.问题的提出萧公权先生所著《中国政治思想史》成书于1940年1,自出版六十余年来中外学者莫不将其奉为经典。该书所取政治文献的研究资料上自晚周,下迄辛亥革命,全文所论及古今学者六十余人,文献资料相当丰富。作者以政治学观点就所选资料分类征引,以夹叙夹议方式叙之..毕业,来龙去脉交代相

2、当清楚,治学考证颇为严谨对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作极有系统的叙述和分析。整体而言,该书基于历史演进框架的基础上,自创造而因袭,由因袭而转变,再由转变而成熟,即从各个时期去描述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其中新论频出,足见作者观察力之敏锐,思维之缜密,视野之宽阔,考证之严谨,令笔者等后学尊为权威而弗敢仰视也!然笔者拜读全书后,意犹未尽,心中尚有所惑,为究其原委,现将此类观点摘录如下并加以评析,恳请学术界方家不吝赐教以释心头之惑。二.有关观点的述评(一)“三民主义”为成熟期标志之质疑萧公权先生为力求对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分期的划分之准确,特采用两种标准对之分期,一是按思想演变大势划分,

3、将中国政治思想史划分为如下四个时期:1.开创时期:自孔子降生(公元前551年)至秦统一(公元前221年)约三百年,包括春秋时期和战国时代。学者称之为先秦时代;2.因袭时期:自秦汉至宋元(公元前221年—1367年)约1600年;3.转变时期:自民初至清末(1368—1898年);4.成熟时期:自三民主义成立至民国十三年。二是按思想背景将中国政治思想史划分为三个时期:(1)封建天下之思想:包括春秋和战国时代,与上述开创时期相当;(2)专制天下之思想:包括秦汉至明清二千年,与因袭时期及转变时期大致相当;(3)近代国家之思想:包括维新时代及辛亥革命以至作者定书稿期间(1932

4、年),与转变时期之后部分及成熟期相当。上述之划分,吾等未见有何不妥,但对三民主义成为成熟期之标志却尚存疑虑。盖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起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活动进入新阶段。但其亦有致命的缺点2,共计三点:一是政治上没有结成广泛的统一的革命战线,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导致革命之失败;二是经济上未形成稳固的资本主义发展之经济基础,使得政治上层建筑尚为封建地主阶级把持,最终导致资产阶级失去革命之领导权;三是文化上未唤醒民众,全国还是落后之小农意识占据统治地位,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况且三民主义与五四运动在历史地位上相比亦有差距。五四政治

5、文化乃多元的文化,各种学派学说纷纭复杂,其中既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西方近现代的各种流派(保守主义,现实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激进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及达尔文主义等),既包含着五四政治文化运动前所体现出来的反封建专制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亦包含着五四政治文化运动后所体现出来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从而由追求抽象的反对封建迷信的科学向追求改造社会的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转化,则构成五四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中国政治思想之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笔者个人认为应以五四运动代替三民主义则较为合适。但近来又有专家学者认为五四政治文化是三民主义的延续,不知此观点正确与否?(二

6、)先秦四家学派地理决定论之解读萧老遵梁启超之标准将先秦四家划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含儒家,法家和墨家,因其位于北方,故有抵御严寒骁勇善战之斗志,将其归于积极思想类属。而南派独有道家一脉,因其南方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故易滋生懒散之思想,导致无为之思想产生。此种观点盖因袭孟德斯鸠气候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正确与否,众说不一,各有其评判标准。吾窃以为气候环境为影响性格因素之一,远非决定之因素。影响人的性格有物质因素,历史因素,风俗习惯因素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况人多迁徙之举,而以一地理环境因素独决定之,笔者认为委实不妥。但萧老在文中将学派所属地理分布的详细考证以表格的形式阐明,

7、为后人研究此类课题提供了方便和思考的角度。(三)《吕氏春秋》反秦论之析微《吕氏春秋》政治思想针对商韩而发,全篇主张重己贵民道体儒用,以先秦为我人生观之基础,采取反法家而同情儒家之观点,势必接受孟荀顺民心,诛暴君之主张。其最大贡献就在于建议以种种方式限制君主权力,所言顺民,纳谏,节欲和无为诸端有为重要。吕氏反对秦之治理之术,深受道家的影响,其所含消极成分重己贵民为全书的宗旨,笔者深为认同书中所述之观点。但对萧老引申而言书中有反秦之心,实不敢苟同。理由有二:吕氏为相多年,辅佐秦始皇多年,未见其有结党营私之举,何来反心之异动;二则其大权在握,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