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研究综述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研究综述

ID:25471475

大小:71.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1-20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研究综述_第1页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研究综述_第2页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研究综述_第3页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研究综述_第4页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研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研究综述1、引言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区间),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水土流失严重。河龙区间流域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较大支流共有21条,面积11.3×104km2,占黄河流域面积的15%,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占三门峡以上总输沙量的90%以上。解放以来,黄河中游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河龙区间水沙来量自70年代以来开始减少,80年代大幅度减少。与1950~1969年平均值相比,80年代河龙区间径流量减少了36.15×108m3,输沙量减少了6.2325×108t.但地处多沙粗沙区的主要支流表现则有很大不同。分析黄河中游水沙变化原因,不仅对黄河

2、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的防治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指导这一地区的开发建设和人类活动也是极其重要的。水土流失是全球性的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者都致力于防治水土流失效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近一、二十年来,黄河中游来水来沙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是偶然性的还是趋势性的,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因此,分析其原因,阐明其规律,预测今后发展趋势,已成为当前黄河治理和工农业生产所急需。为此,从1988年至1995年,先后有诸多科研单位开展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及多沙粗沙区水沙变化研究,有五大研究成果问世。分析这些研究成果的长处与不足,对今后的黄河中游水沙变化深化研究具有重要的

3、指导意义。  2、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研究现状  1988~1995年,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研究的五大成果是:  (1)由徐乾清、顾文书主持的水利部第一期黄河水沙变化研究基金课题“黄河水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简称“水沙基金”);自1988年开始,1992年结束。1993年至1995年由黄河水沙变化研究基金会出版《黄河水沙变化研究论文集》共五卷。[1]  (2)由于一鸣主持的黄河流域第一期水保科研基金第四攻关课题“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利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及水沙变化趋势研究”(简称“水保基金”);自1988年开始,1992年底结束。课题共提出研究成果报告54份,计120万余

4、字。出版《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计算方法》一书。[2]  (3)由左大康(已故)、叶青超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课题二:黄河流域侵蚀产沙规律及水保减沙效益分析(简称“自然基金”);自1988年开始,1992年结束。出版有《黄河流域的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等专著4部,研究论文集8集。[3]  (4)由张胜利、李倬、赵文林主持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治理研究”第一专题“多沙粗沙区水沙变化原因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85-926-03-01)研究,自1993年开始,1995年底结束。出版专著《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沙变化原因及发展趋

5、势》一部。[4]  (5)由李倬、郑新民主持的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八五”重点课题《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研究》;自1991年开始,1995年底结束。[5]本课题研究历时五年,最后形成支流研究报告15本,专题研究报告2本(共计16篇研究报告),总报告1本,分片总报告3本(即河龙区间陕北片、晋西北片及河龙区间南片),研究论文集一本(内含已在国家级刊物及国际刊物上正式发表的26篇论文)。  3、课题研究进展概述  以上五大课题研究(其中前三项通称为“三大基金”研究),已经解决了许多问题,取得了重大进展,提出了完整系统的研究成果,难能可贵,是对治黄工作的一大贡献。主

6、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整理、核实了多沙粗沙区的治理面积、坝库情况等大量基本资料;对降雨资料进行了插补延长,并对降雨时空分布规律做了分析。  (2)深入研究区域,对不同类型区、不同地貌进行典型调查,收集河龙区间所属45县(市、旗)的“土地详查”等基本资料,使水土保持四项基本措施(梯田、造林、种草、淤地坝)数量有了进一步的落实。  (3)在“水文法”研究中,针对不同流域研制了降雨产流产沙数学模型,较好地反映了降雨和下垫面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特性;在“水文法”统计分析中,采用了有效雨量、有效雨强、7~8月降雨量及汛期降雨量等不同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在径流变化分析计算中将洪水、常水分开

7、研究,再合并说明径流变化情况。  (4)在“水保法”研究中,普遍重视了对水保措施保存面积和减洪减沙指标的研究。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八五”重点课题,充分利用了河龙区间及黄委会天水、西峰、绥德三个水保站长期积累的小区观测资料,建立了一套新的“水保法”小区坡面措施减洪指标体系;首次把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水保法”坡面措施减洪减沙效益计算。在消除了流域与小区减洪指标存在的时段差异、地区差异和点面差异后,用“同频率对应”将小区减洪指标运用于流域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