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学的历史涵义论文

大众文学的历史涵义论文

ID:25491061

大小:65.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1-20

大众文学的历史涵义论文_第1页
大众文学的历史涵义论文_第2页
大众文学的历史涵义论文_第3页
大众文学的历史涵义论文_第4页
大众文学的历史涵义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众文学的历史涵义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众文学的历史涵义论文..通常认为,经典是文学史的主角。经典的权威,经典的不朽,经典的不同凡响,这一切都形成了文学的楷模和目标。经典体系的性质甚至派生出一系列基本的理论观念。首先,经典喻示了文学可能获得的至高历史地位——文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注:曹丕《典论·论文》)文以载道,文章千古事。文学不是一种闲情逸志..,不是一种语言的消遣;文学必须向历史负责。这个意义上,真正的文学无疑是呕心沥血之作。人们可以看到,作家留下了许多自述抱负的名言:“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惟陈言之务去”,“

2、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种观念之下,突破和创新日复一日地成为文学的基本品质。于是,从事文学写作不再是率性而歌,兴尽辄止;作家必须拥有系统的文学知识,从而确定哪里是文学的前沿,并且竭力敲开一个新的语言空间。显然,这些要求将或迟或早地导致作家的职业化。当然,即使对于职业作家说来,勤勉也不是成功的必然保证。其实,不少的文学杰作源于天机纵横的灵感——柏拉图已经形象地描述了灵感对于诗人的护佑。到了浪漫主义时代,作家内心所隐藏的创造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夸张。这时的文学常常被想象为某些天才的心灵产物。人们的心目

3、中,文学史上的一批大师巨匠是文学创造的主体。这种观念甚至一直延续到现代主义文学之中。现代主义文学之中的自我、深度、内在性无一不是源于某些特殊的心灵。从艾略特的《荒原》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这些作品都隐藏了充任当代《圣经》的意图。一系列现代主义的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富于象征意味,作家和诗人的内心仿佛承担了人类全部的忧虑和不安。总之,经典意义上的文学具有强烈的精英主义风格。这种风格已经得到了文学史编纂和现行文学体制的认可。但是,文学史上始终存在另一种文学。这种文学的根源和指向迥异于经典。这种文学是以突破

4、、创新和载入文学史的史册为旨归,也不是以显现作家的天才和深刻为能事。这种文学追求的是通俗,追求大众普遍接受的风格。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这就是流传于民间的大众文学。显然,早期的文学并未显出经典体系与大众文学的分野。文学源于大众的自发创作,并且自发地在大众之中传播。这时,诗与众口传唱的民歌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些诗作心口如一,明白晓畅,职业诗人擅长的字雕句琢尚未出现。如今人们还可以从《诗经》的“国风”之中读到这样的诗作。朱熹曾经解释说:“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5、。”(注:朱熹《诗集传·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页)其实,即使是小说这种大型而复杂的文类也曾经是某种民间文化基本的形式。班固认为,中国的小说源于民间传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5页)宋代之后,市民社会的形成和新兴的文化娱乐形式——“说话”以及说话所依据的“话本”——很大程度地导致了中国小说的兴盛。现代社会的文学体制之外,民间大众仍然拥有自己的文学——这些作品的形式、风格与传播方式与文学史对于经典的评

6、选以及推广迥然相异。鲁迅曾经发现:“在不识字的大众里,是一向就有作家的。我久不到乡下去了,先前是,农民们还有一点余闲,譬如乘凉。就有人讲故事。不过这讲手,大抵是特定的人,他比较的见识多,说话巧,能够使人听下去,懂明白,并且觉得有趣。这就是作家,抄出他的话来,也就是作品……”(注:鲁迅《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9页)如果说,经典和职业作家之间的层层选拔形成了文学史的金字塔结构,那么,民间的大众文学力争的是读者的喜闻乐见。这时,编辑、文学批评、文学教学、文学评奖等一系列

7、文学体制更像是多余之物,富有个性的美学理想或者深奥的文学形式不受欢迎,读者的喜闻乐见几乎是作者写作的唯一动力。这个意义上,所谓的大众文学是相对于文学史上的经典而言的。二、大众文学的传播显然,民间的大众文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循环系统。许多历史时期,国家的统治阶层和管理者都对于这个系统保持了特殊的关注。中国古代即有“观风”的传统——观察民间的诗乐了解社会风俗之盛衰。《礼记·王制》之中已经有“陈诗以观民风”的记载。《汉书·艺文志》可以证明:“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采风”——搜集民

8、间的诗作——之说甚至延续至今。总之,即使从国家治理的高度看来,民间的大众文学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种种民歌、民谣以及各种民间传说之中包含了众多的体现国情民意的信息。当然,许多职业作家是在另一种意义上对于民间的大众文学表示了极大的兴趣。美学风格上,民间作品的清新、质朴时常对于文人式的典雅和雕琢产生一种必要的反拨。人们可以看到,许多作家——更大的范围内,许多艺术家——都曾经在才思枯竭的时候投身于民间的大众文学,从而在另一种迥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