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路径探究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路径探究

ID:25494745

大小:78.6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0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路径探究_第1页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路径探究_第2页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路径探究_第3页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路径探究_第4页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路径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路径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路径探究摘要: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在此环境下,以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出口导向为标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支撑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是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必然要求。文章认为,以市场化和全球化为方向,转变政府角色错位、破解资源约束瓶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兼顾转型和就业关系是推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政策重点。  摘要: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在此环境下,以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出口导向为标志的

2、粗放型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支撑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是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必然要求。文章认为,以市场化和全球化为方向,转变政府角色错位、破解资源约束瓶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兼顾转型和就业关系是推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政策重点。  关键词:经济增长;宏观政策;创新  引言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早在1991年国家发布的“八五”规划中就提出了沿海地区率先转变粗放型增长模式的目标。“九五”规划正式提出,将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沿海地区应增大科技进步

3、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2006年发布的“十一五”规划进一步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明确要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科学发展观理念,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服务业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的位置。政府对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日益重视说明: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三,围绕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目标,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将作出进一步的调整。  经济增长模式是政府制度约束和市场环境下微观主体行为选择的综合结果。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都会伴随制

4、度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样经历了动态演变的过程。经济增长模式的动态演变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刻画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而后者则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变革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原有轨迹。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全球化视角明确转型方向、把握转型时机、制定有效政策是中国经济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里,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918%,高速经济增长带来了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强调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背景不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太慢,而是因为原有经济增长

5、模式难以适应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关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较多文献用粗放、低效词语去进行概括,也有大量文献根据中国贸易规模和贸易顺差迅速扩大这一事实,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归类为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增长遭遇全球经济衰退和资源环境约束硬化的瓶颈,旧有增长方式累积的种种问题已经逐步显现。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StephenRoach)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骄人业绩主要归功于外向型的发展模式,中国可能是当今时代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中国在享受全球化利益的同时,危机和责任也会随之而来,作为当

6、代历史上最为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为什么要对一个看似成功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转型?怎样把握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时机和要点?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中政府和微观主体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对于这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回答,仍需开展深入研究。  一、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模式演变规律  经济增长模式是指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这一动力机制的差异性是衡量经济增长模式特征的重要指标。国内外文献围绕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展开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揭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和探索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规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7、 1、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经济增长可以指一定时期人均产出的增加,也可以指一定时期生产总量的增加。各国经济增长率较多以经济总量的增加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状况。1950年代阿波罗默维茨(Abramovitz)和索罗(Solow)等从新古典理论的生产函数出发,将经济增长的动因分为三个部分,即技术进步、资本增长和劳动力增长。该理论将技术进步看成外生参量,但给出了用索罗残差衡量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思想。利用这一经济增长因素的分解方法,人们对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例如,麦迪孙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

8、可观,1950)1973年间,日本的TFP年均增长率高达5179%。o一些实证研究也发现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中TFP的增长很慢,其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大量的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也就是常说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例如,阿文扬认为东亚新兴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以及要素配置的改善,而技术进步的贡献很小,因此其经济增长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也有大量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