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改中的一些现象、问题与反思论文

语文新课改中的一些现象、问题与反思论文

ID:25499205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0

语文新课改中的一些现象、问题与反思论文_第1页
语文新课改中的一些现象、问题与反思论文_第2页
语文新课改中的一些现象、问题与反思论文_第3页
语文新课改中的一些现象、问题与反思论文_第4页
语文新课改中的一些现象、问题与反思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新课改中的一些现象、问题与反思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新课改中的一些现象、问题与反思论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是对语文课程理论认识的阶段性总结,给语文教学打开了新的局面。但是,在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的观察中,我们发现,由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缺位、不到位甚至越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是对语文课程理论认识的阶段性总结,给语文教学打开了新的局面。但是,在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的观察中,我们发现,由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缺位、不到位甚至越位,导致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语文教学目标的虚化、语文教学内容的泛化、语文教学过程的表演化、语文教学手段的形式

2、化、语文教学评价的肤浅化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反思教学现象入手,思考问题实质,探求语文教育的规律,用这样的规律来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并力求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一)语文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有些版本的新课标实验教材按照主题组织单元,凸显人文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难免将体悟和感受课文中的“人文性”当作重要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导致知识型目标和能力训练型目标的弱化,使得教学目标变得空洞无法测量。问题:这是教师不能正确理解三维目标如何统一所致,在关注了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维度的同时将知

3、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摒弃不理,从单维度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转变为单维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思:如何将三维目标统一起来呢?首先需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融合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练习等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学目标才能在清晰可见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只有将知识和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过程中,语文实践活动才不至于只剩下“呐喊”几句“轰轰烈烈”的口号。(二)语文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有些教师上的语文课怎么看也不像语文课,既不让学生品

4、味语言、也不让学生朗读课文,而是抓住课文中的一点,不及其余。譬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再生现象;学习《竹影》,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画竹与画马的区别;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看大量的《山海经》图片。语文课变成了生物课、绘画课,甚至历史课、地理课,独独不是语文课。问题:面对一节具体的语文课,我们也许没有办法判断教师对语文教材使用的角度是否恰当,不过,如果一位教师一学期的课都是如此下来,语文失去了精髓,将不能称其为语文,导致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下滑。反思:那么,哪些是语文问题,哪些不是语文问题呢?通过对语言文字

5、的理解来解决的问题,就是语文问题,反之则不是。比如说,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时,对“期日中是否科学”的讨论即不能称之为语文问题,因为学生讨论“期日中是否科学”无非是想借以判断“友人”是否迟到了,而对于友人“是否迟到”,文中有言答得很清楚:“过中不至。”即已经过了约定的时间,友人还没有到来,显然是友人没有如约而至,迟到了。根本不需要借助于外在文本内容的资料来回答的问题,应该紧扣文本,通过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语文教学内容的无意识泛化,使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得到提高。(三)语文教学过程的表演化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陌上桑

6、》时,让学生表演“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学生分别扮演行者、耕者、犁者,做含情脉脉痴呆状看着“罗敷”。这时老师提问了一个问题:“这么多人见到罗敷以后,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去‘观罗敷’,这说明了什么呢?”一个学生回答道:“好色!”问题:新课标实施后,许多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采用貌似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表演化”的现象十分突出。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再现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以体验人物的情感本没有错。但是,并不是任何情节都适合表演。这段描写最终的指向是讲述罗敷的美丽,而表演展示的却

7、是观者的垂涎欲滴。所以学生不但没有体会到罗敷的美丽,没有发现间接描写的作用,而是将种种“好色”的丑相记在了心中。显然,在这里表演起到了反作用。反思:表演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积极方面,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不应该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某种教学方法。否则,就会过分强调和夸大运用某种方法,而方法的不恰当运用只能将学习领入误区,其结果势必是教学方法的积极方面难以发挥作用,而消极方面造成的不足则逐渐扩大,对教学产生不良影响。方法只有运用得当,才能够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四)语文教学手段的形式化现象:一位教师上《再别康桥》,

8、展示了几幅粗糙的当年的真实的康桥黑白画面,让同学们体会“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体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学生看着这些模糊不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