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碑学审美简述

清代书法碑学审美简述

ID:25505753

大小:5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0

清代书法碑学审美简述_第1页
清代书法碑学审美简述_第2页
清代书法碑学审美简述_第3页
清代书法碑学审美简述_第4页
清代书法碑学审美简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代书法碑学审美简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清代书法碑学审美简述----书法论文-->绪论一、清代书法理论著作概况作为我国第一部书画类著作的专题目录,余绍宋在《书画书录解题》的编撰上多有创新,按照他的目录分类上述一百零六部关于书法的著作又可细分为史传六部、作法十九部、论述十一部、品藻三部、题赞十二部、著录三十七部、杂识七部和丛辑十一部。清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终结,其时的书法理论著作远比前代要多,据余绍宋(1883一1949)编撰的《书画书录解题》清代关于书法的著作共有一百零六部而明代是四十五部,元代只有九部,宋代有二十一部,唐代则是二十八部①。当然这样的统计不可能涵盖整部书法理论史,除了这些专著外还有关于书法艺术的

2、信札、诗文、题跋,散见于各种笔记和文集中,如果把它们都汇集起来的话,那么清代的书法著述数量之巨,就如汗牛充栋数也数不清了。②因此,清代的书法著作不但数量多而且类别也很丰富。究其成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时代的晚近使得相关的资料能够更完整清晰地呈现给后人。论述:“作法既明宜进而为讨究,故次之以论述。凡叙论或辨论源流派别及作家鉴赏家之得失与夫自抒心得之作皆属之。”品藻:“论述既明品格斯定,故次之以品藻。品藻之事一占人最尚,元明以后效者渐稀。故近兹所收多属占籍。”题赞:“赞颂之文肇于汉晋,题识之作盛于明清,实即论述品藻之支流也,故次之以题赞。”著录:“题赞之后则著录尚矣,其目有五

3、。然仅得雏形未能具体,当时叙录仍用记事之文。”杂识:“凡不属前列各类及各类俱载者未杂识。”........二、清代学术的大环境所造就从书法发展的自身规律来看,随着崇碑风气的兴盛,新的书法实践需要新的书法理论来支撑,因此在注重法书刻帖的传统理论之外又萌生了尊崇碑版石刻的新理论来。清代书法理论之总体面貌因此变得更丰富多彩。明末清初,顾炎武(1613一1682)、黄宗羲(1610一1695)等总结明亡的历史,提倡学术要“通经致用”从而演进为有清一代的考据之风。诚如梁启超(1873一1929)所言,清代学术是“对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也。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

4、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①回顾清代的学术思潮,与其说是“复古”不如说是突破,是寻求对整部中国古代学术史的突破。清中叶,文字狱兴起导致更多学人皓首穷经,形成了乾嘉学术的繁荣景象。其时的阮元(1764一1849)在经学上“推明古训”,在书法上同样是溯本求源:“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局返于古?”②“复古”是贯穿他书学思想的核心。在这种学术氛围下,学者们在研经考古的同时也对书法的发展情况或疏理或总结,从而推动了清代书学的发展。.......第一章金石学著作中的碑刻审美意识之萌发第一节亲历为贵—明末清初访碑摹拓的风气顾氏以为初唐书法尚有古意,正书中含有篆分遗意,如同初唐

5、的律诗一样有古风,尽管韵押得不太稳,到了开元随着楷书的兴盛,篆意渐失,直至篆楷互不相通,于是由熟而俗。金石学原是古代考古学的核心,是“研究中国古代历代金石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及其所刻文字图像之体例、作风,上自经史考定、文章义例,下至艺术鉴赏之学”。①它与书法的关系正在于摹拓的对象是金石器物上的文字,学者们在证经典、研体制、考文字之余,也逐渐重视起这些文字本身所体现的“美”。清代金石学自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求古录》起,继而黄宗羲《金石要例》、朱彝尊(1629一1709)《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叶奕苞(1662一1687)((金石录补》、钱大听(1728一1804)

6、((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等,至乾嘉时期蔚然成风“海内士夫闻风承流,相与购致古器,搜集拓本”②,清代遂成为继宋代后金石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明末清初的学者对于晚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学风甚为不满,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言:“今之君子,聚宾客门人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第二节古拙意趣—汉碑研究中的新发现明末清初的金石学著作,虽然以证经补史为主要目的,但偶尔也有对书法的评论。顾炎武《跋景龙观钟铭》:初唐人作字尚古,有八分遗意,正书之中往往杂出篆体,无论欧虞诸子

7、,即睿宗书亦如此。犹之初唐律诗稍似古风,平仄不尽稳顺,开元以后书法日盛而古意遂亡,遂以篆楷为必不相通,分为两部诗篇书法,日以圆熟而俗笔生焉,亦世道升降之一端也。赵崛(约1573一1620)在《石墨镌华》中说:“西汉石刻,传者极少,此字简直古朴,存之以示后人。”②表现出对《五凤二年残字》古朴之美的强烈推崇。朱彝尊跋《汉娄寿碑》云:“虽非足本,而古意淋漓于褚墨之表。”又评《汉荡阴令张迁碑》:“碑额字体在篆隶之间,极其飞动。”明末清初的这些金石学者,从访碑摹拓到收藏鉴定,对碑刻书法的关注也随着眼界的开阔而越来越多,评论之余好临池者亦以汉碑为临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