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技奖师昌绪王振义.docx

国家最高科技奖师昌绪王振义.docx

ID:25526237

大小:80.0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0

国家最高科技奖师昌绪王振义.docx_第1页
国家最高科技奖师昌绪王振义.docx_第2页
国家最高科技奖师昌绪王振义.docx_第3页
国家最高科技奖师昌绪王振义.docx_第4页
国家最高科技奖师昌绪王振义.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家最高科技奖师昌绪王振义.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师昌绪王振义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师昌绪王振义人民网北京1月14日电(记者孙秀艳)今天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刘延东宣读奖励决定。大会颁发了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师昌绪、王振义两位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该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已有16位科学家荣膺这一奖项,他们是吴文俊、袁隆平、王选

2、、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孙家栋、谷超豪。新华网快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师昌绪院士、王振义院士颁发奖励证书。历届获奖情况历年获奖人物2009年谷超豪(1926—,数学家)孙家栋(1929—,航天技术专家)2008年王忠诚(1925—,神经外科专家)徐光宪(1920--,化学家)2007年闵恩泽(1924—,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吴征镒(1919—,著名植物学家)2006年李振声(1931—,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

3、的奠基人)2005年叶笃正(1916—,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吴孟超(1922—,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2003年刘东生(1917—2008,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1932—,著名航天技术专家)2002年金怡濂(192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2001年王选(1937—2006,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2000年吴文俊(1919—,世界著名数学家)袁隆平(1930—,杂交水稻之父)延伸阅读:师昌绪:“好管闲事”的战略科学家人物小传:1920年生于河北省徐水县,1945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

4、矿冶系,1952年获美国欧丹特大学冶金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他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金属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部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这是一位九旬老人的退休生活:每天上午8点钟离开家,9点钟到办公室,来访的客人有时一天好几拨,请他提供咨询意见的、指导科研工作的、题词的、写序的……几乎有求必应。此外,去年一年,北到哈尔滨、南到广州,他出了10次差,还在北京主持、参与了几十个学术会议。这位乐此不疲、退而不休的老人

5、,就是2010年度荣获国家科技奖最高奖的两位得主之一,我国高温合金材料的奠基人、在材料腐蚀、镁合金、碳纤维等多个领域贡献卓著的战略科学家师昌绪先生。“我这样的生活很没意思,也不希望别人都像我一样。”师先生自我解嘲说:“但我已经是这么个定型了,在家反而苦恼,所以天天工作,生活很充实,觉得能对得起国家、民族,也就是这个样子。“美国人做出来了,我们怎么做不出来?”1月7日上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下简称基金委)的一间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91岁的师先生。虽然发已掉光、牙已全无,但老先生却背不驼、眼不花,步伐稳健、思维敏捷。听着后辈和老同事

6、讲述他的往事,师先生时而会心一笑,时而神色凝重;他对数十年前的事情记得一清二楚,时不时插话补充两句;说到激动处,忍不住用手指敲得桌子“笃笃“直响。“北京、上海,这两个地方任你选。”1955年6月,时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的严济慈,对刚从美国回来的师昌绪说。结果,这位35岁的洋博士选择了沈阳,因为中科院金属所在沈阳。到金属所后,他被指定为鞍钢工作组的负责人,由物理冶金理论研究,转向炼钢、轧钢工艺开发。两年之后,师昌绪又服从国家需要,转任金属所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带领一支小分队常驻抚顺钢厂,研制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材料——高温合金。师昌绪

7、带领科研人员奋力攻关,很快开发出代替镍基合金GH33的铁基高温合金GH135,用这种新材料制作的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涡轮盘,装备了大量飞机。更难啃的骨头在后面。1964年,中国的新型战斗机设计出来了,就差发动机用的耐高温高压涡轮叶片。此前,只有美国能研制这种空心叶片,国内的人都没见过。一天晚上八九点钟,航空材料研究所的副总工程师荣科找到师昌绪家里,问他能不能牵头搞空心叶片。“我也没见过空心叶片,也不知道怎么做。”师先生回忆说,“但我当时就想,美国人做出来了,我们怎么做不出来?中国人不比美国人笨,只要肯做,就一定能做出来。”第二天,他

8、与时任金属所所长的李薰先生研究决定接受这个任务。荣科听到这一消息自然高兴,但同时也“提醒”师昌绪:我可是立了军令状的,做不出来,我把脑袋割下来。师昌绪一笑:咱们就共同承担吧。为啃下这块硬骨头,由师昌绪挂帅,从金属所的相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