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哲学中的生态美学观念探轶

先秦道家哲学中的生态美学观念探轶

ID:25536304

大小:5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0

先秦道家哲学中的生态美学观念探轶_第1页
先秦道家哲学中的生态美学观念探轶_第2页
先秦道家哲学中的生态美学观念探轶_第3页
先秦道家哲学中的生态美学观念探轶_第4页
先秦道家哲学中的生态美学观念探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先秦道家哲学中的生态美学观念探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先秦道家哲学中的生态美学观念探轶先秦道家哲学中的生态美学观念探轶和谐论作为中西哲学中源远流长的辩证法思想,本质上均是对立统一之义,但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谐论,在宇宙观上突出阴阳对立又相渗相融两重性而非仅有对立冲突一面,在人天和人人关系层面上主张人与天和、人与人和;在精神道德层面上倡导和而不同与和光同尘及致中和等。这一点与西方讲数、比例合序为和谐(毕达哥拉斯),或主一切皆起于斗争的和谐(赫拉克利特),或讲由上帝安排好的前定或预定和谐(莱布尼茨)均有所不同。尤其是道家的和谐观点更能够代表东方文明的主流观念,是生态上的和谐,可视为生态美学的滥觞。  一  道家学派据《庄子天下》并列关尹、老聃共建

2、无有、同主太一,最初似发端于他二人。《关尹子》一卷九篇《汉志》曾有著录,但本文由.L.收集整理原本早佚,《隋志》《唐志》起均不载,一般后人均将老子视为道家创始人。《天下》中引过关尹子在己无居、形物自著两句话,并称颂其动若水静若镜应若响及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是博大真人,可见他也是力主太一、主张顺遂自然。老聃《老子》中有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1]154论述,太一即指道。太一之道作为宇宙的本原,老子以为是通过其内部正反强弱两种力量相互作用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形式形成世界和人类的,而整个世界的构成方法与特点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175。这种

3、天道宇宙观是为较早生态意义上的和谐论。  道家另一代表人物庄子著内、外、杂诸篇,他的天道观在《天地》《天道》等篇中或引老聃语或自己发论表述,虽未直接论述和谐,但道载万物、天道运而无所积而万物成等概括中已含此义。其主要创造与发挥在人和、天和方面。此处要说的是他对一之含义与作用的概括和说明,可视为对老子太一之道的义释。《天地》篇云: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2]424。意思同老子那段论述差不多,只是据老子有生于无说将一确定为从无中生有,且起始时无形,物得一而生才有理与形。  对老子太一之道诠释发挥得更具

4、体充分的是西汉蜀人严遵(君平)。其所著《老子指归》中有《得一篇》详阐太一之道,曰:一者,道之子,神明之母,太和之宗,天地之祖;一者,万物之所导而变化之至要也,万方之准绳而百变之权量也。并引申于天地神谷王五性世界,认为它们分得一之清、宁、灵、盈、正五性而成,说凡此五者,得一行之,与而不废,成而不缺,流而不绝,光而不灭,总之是得一而存,失一而没。其中,于天之性得一之清显现为清明大通、皓白和正、纯粹真茂、不与物糅,认为是《大易》乾乾光耀、万物资始、云蒸雨施、品物流行、无首性命、玄玄苍苍、无不尽覆所描述与概括的形态特点与作用表现[3]9。由此可见,在天道观与和谐论上,《老》确与《易》相通。质言

5、之,即两家均认为天道阴阳对立运动相渗相和是构成宇宙秩序与万物生长的根本动力与规律。  老、庄的这种天道和谐论思想同公元前八世纪周大夫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观念,在内涵上有诸多相通之处,但更重在言天道,而儒家则多言人道,相对而言道家对于生态自然的和谐关注更多。天道在今天看来即可视之为自然,视之为人之外的宇宙万物,天人合一的天道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论思想。  二  道家的生态美学论点在人圣、人人关系与内心精神诉求方面的思想,内容虽不如儒家丰富具体生动,然思想深刻哲理抽象性程度高概括度大。老子在这方面有两个命题,一是和光同尘,二是知和曰常。庄子则有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两个命

6、题。  老子命题玄同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内、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之玄同[1]228。玄者,天也、幽也、极也。《说文》:玄,幽远也。《易坤卦》:天玄而地黄。王弼《老子注》:玄,物之极也[5]23。《老子》书中有玄牝、玄览、玄通、玄德诸说,此处玄同点明和光同尘实质,则与其首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云之玄,按王弼注说玄者,冥默无有也,万物以始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故众妙皆从玄而出,意为物之极即太一道之始所出,当指思维主体欲念想象与幽深无名之道相契。魏晋时何晏著《道德论》,王弼注《老》《易》等大谈贵物尚玄而创玄学,即所谓老庄思想新发展表现[4]。易与玄同道

7、法异,玄即易也即天。西汉严遵《老子指归》有知者不言篇对该章文字作阐发性说明,指出它们是得道之士因循天地,与俗变化,深入大道,与德徘徊。无言以言言,无为以为为,清静以治己,平和以应时。与世浑沌,与俗玄同[3]58。王弼《老子注》和光同尘注云: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贞[5]11,可谓最得老子真谛。近人饶宗颐释此二句曰:清性不动,喜怒不发,五脏皆和同相生,与道同尘也[6],也为知言。综合观之,称之为玄同的和光同尘便是指得道之士在悟天道时能与大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