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曲结肠综合征的ct影像研究

肝脾曲结肠综合征的ct影像研究

ID:25618458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1

肝脾曲结肠综合征的ct影像研究_第1页
肝脾曲结肠综合征的ct影像研究_第2页
肝脾曲结肠综合征的ct影像研究_第3页
肝脾曲结肠综合征的ct影像研究_第4页
肝脾曲结肠综合征的ct影像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肝脾曲结肠综合征的ct影像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肝脾曲结肠综合征的CT影像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肝脾曲结肠综合征形成的解剖学基础及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确诊或随访证实的肝脾曲结肠综合征患者48例,对其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结肠的脾曲及肝曲扭曲或扭转,其中肝下型10例,胃上型6例,膈下型13例,胃后型19例,显示为局限性胀气扩大,邻近组织、器官受推压变形、移位。结论:通过认识不同类型的肝脾曲结肠综合征CT影像表现,使我们对膈下间隙的影像定位进一步明确,对腹膜前后腔的界定,在解剖意义上又增加了一些佐证,对相关的疾病认识及其鉴别诊断将起重要作用。【关键词】肝

2、脾曲结肠综合征;扭曲胀气;CT  StudyofCTFeaturesofColicSyndromeintheHepaticandSpienicFlexares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anatomicalbaseinetiologyandtheCTvalueofcolicsyndromeinthehepaticandspienicflexares(CSIF).Methods48casesofCSIFconfirmedbyclinicorbyfolloongallthepatients,

3、ofthesubhepatictypeportantroleinthediagnosisandthedifferentialdiagnosisoftherevalentdiseases.  Keyeinhepaticandspienicflexaure;Gaseousdilatation;CT  肝脾曲结肠综合征是某些疾病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表现为肝脾曲部结肠胀气扩大、腹部胀痛不适以及便秘等,这些征象如仅出现于右侧,称肝曲结肠综合征;出现于左侧,称脾曲结肠综合征;若两侧同时出现,则称为肝脾曲结肠综合征。我们收集该类病例4

4、8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解剖学基础、发病机制、CT诊断。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48例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31岁~78岁,平均年龄53岁。本组病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部分为以腹痛为主的不典型肠梗阻,经胃肠减压、禁食、抗感染等治疗,症状可缓解,但反复发作,病程较长,3a~21a不等,首次发病因大量饮酒9例,过度饮食12例,职业因素(例如较长时间坐立工作)16例,无明确诱因11例。  1.2检查方法应用GEHispeedZxi型或PhilipsTomoscanSR700型CT机。扫描前0.

5、5h常规口服1%~1.5%泛影葡胺400ml~500ml,扫描前再口服200ml~300ml充盈胃肠道。扫描范围:平扫自膈顶开始向下扫描,包全上腹部,层厚10mm,层间隔10mm,螺旋扫描螺距1∶1.3。扫描范围根据平扫病变情况确定,对兴趣区行薄层扫描,层厚5cm,层间距5cm。  2结果  发现结肠的脾曲及肝曲扭曲或扭转,其中肝下型10例,肝曲结肠位于肝右叶下方,显示为局限性胀气扩大。肝脏和胆囊被压迫上移,肾脏下移,十二结肠及胰头受推压;胃上型6例,肝曲结肠向右上方游移,即位于十二直肠及胃幽门前方,向上直至膈下部,主要位

6、于左肝下前间隙,此段结肠明显胀气扩大;膈下型13例,脾曲结肠自左前方向上突出于膈下部,胀气扩大,使左膈抬高,胃泡缩小,主要位于左膈下间隙;胃后型19例,胀气的结肠脾曲向胃后方及小弯内侧突伸,胃后部受压。  3讨论  3.1解剖学基础  3.1.1横结肠始于结肠右曲,横过腹腔中部,至脾前端折转下行,形成结肠左曲,续于降结肠,为腹膜内位器官,有系膜(横结肠系膜)、大网膜与其相连。其始末两部系膜短,较固定,中间部系膜长,活动度大。横结肠上方与肝右叶、胆囊、胃大弯和脾相邻,后方与胰和十二直肠邻接,下方与空回肠相邻。因此,横结肠常随

7、肠胃的充盈变化而升降,胃充盈或直立时,横结肠中部大多降至脐下,甚至垂于盆腔。结肠左曲较右曲大多高,相当于10肋~11肋水平,其侧方借膈结肠韧带附于膈下,后方贴靠胰尾与左肾,前方邻胃大弯并为肋弓所掩盖,因此,结肠左区不易被扪及。  3.1.2膈下间隙以横结肠及其系膜为界,可将腹膜腔分为结肠上区和结肠下区,前者位于膈与横结肠系膜之间,即膈下间隙。膈下间隙又分为:右肝上间隙;左肝上前间隙;左肝上后间隙;膈下腹膜外间隙;右肝下间隙;左肝下前间隙;左肝下后间隙。结肠下区分为:左、右结肠旁沟;左、右肠系膜窦。  3.2临床表现根据临床

8、观察,腹腔内某些组织器官有轻度炎性病灶,如阑尾炎、胆囊炎及溃疡病等,或神经性因素通过反射作用引起结肠局部的功能失调,均可产生肝脾结肠综合征。按照胀气扩大的肝区及脾曲结肠位置变动,前者分为肝下型及胃上型;后者分为膈下型及胃后型。肝曲结肠胀气明显者,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涨痛不适,如胀气肠曲压迫胆囊或腹膜,则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