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院士制度的变迁看国共两党的文化理念论文

从中国院士制度的变迁看国共两党的文化理念论文

ID:25640651

大小:73.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1-21

从中国院士制度的变迁看国共两党的文化理念论文_第1页
从中国院士制度的变迁看国共两党的文化理念论文_第2页
从中国院士制度的变迁看国共两党的文化理念论文_第3页
从中国院士制度的变迁看国共两党的文化理念论文_第4页
从中国院士制度的变迁看国共两党的文化理念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中国院士制度的变迁看国共两党的文化理念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中国院士制度的变迁看国共两党的文化理念论文一、1948年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的产生二、1955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的产生三、“学部”的功能四、从生物学家胡先蚨的遭遇看政治对自然科学的干扰1949年以后中共和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一、1948年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的产生二、1955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的产生三、“学部”的功能四、从生物学家胡先蚨的遭遇看政治对自然科学的干扰1949年以后中共和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的紧张关系始终存在。中共对人文知识分子一向怀有成见,也许是早已意识到人文知识分子很难在思想上与党协调一致,所以中共执

2、政后从来就未信任过人文知识分子。虽然中共不得不留用了一些国民政府时代的知名知识分子,但对他们的使用却从来都有所保留。评价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要看它对于学者个人政治选择的容忍程度,以及制度性运作的过程本身是否能相对宽容学者个人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研究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科学院都是国家的最高科学(包括人文)研究机构,从这两个机构的院士(中国科学院称之为学部委员)产生过程中,可以比较不同时代的学术自由和政治宽容方面的差异。本文选择比较1948年的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的选举过程及结果以及1955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的产生过程,因为中

3、研院人文组(以下简称“中研院”)与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以下简称“学部”)是性质相似的两个最高层级的学术机构,两次成员的产生过程时隔不远,不少中研院当选院士仍是中科院学部委员的最佳人选,在这种背景下比较两个机构成员的变化,可以发现两个机构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显著差异。一、1948年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的产生据后来当选中央研究院院长的吴大猷回忆,1948年的中央研究院士选举过程是这样的:“(民国)35年由评议会筹办院士选举,先由各大学院校、专门学会、研究机构及学术界有资望人士,分科提名候选人,约400余人,(民国)36年由评议会审定候选人150人。(民国)37

4、年再由评议会选出院士81人。”1这是一次非常慎重的选举,从人文组当选院士的28人名单2可以看出,这次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选举以学术为唯一原则,没有意识形态色彩,也没有政治干预。这可以从两个例子看出来。首先,当选名单中并没有国民党负责意识形态的主管人员3。其次,当时人文组的院士候选人共有55人4,多数是当时中国第一流的学者,其中在国民政府中做过官的人也不在少数(像蒋廷黻、吴景超、何廉等),在当选率约为50%的情况下,这几位曾做过官的都未当选;而政治立场接近中共的郭沫若、马寅初反而能当选5,中央研究院并未因为郭、马的政治倾向就把他们排斥在院士选举之外,也未在

5、院士选举中“做手脚”去阻挠他们的当选。当时的院士、后来长期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认为,这次选举对不同政治倾向的人能兼容并蓄6。同时,这次选举相当公正,并无营私舞弊之类的事发生。“中研院”院士的选举主要由胡适、傅斯年和陶孟和负责,而胡适和傅斯年是关键人物。但与他们两人关系好的学者中,未当选者也很多。7查考《胡适日记》,发现日记中曾记载了胡适当时准备推荐提名的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人选名单。8名单上没有他自己的名字,可见是有回避制度,即推荐人不能自荐。在胡适提名的这些人选中,有2人未当选9。胡适推荐了政见不同的郭沫若10。董作宾在给胡适的一封信中也明确说过,他愿

6、放弃考古学界的院士人选位置,同时提名郭沫若,因为“沫若是院外人,以昭大公”。后来“中研院”的评议会投票果然将郭沫若和马寅初选为院士。现在看来,那次的院士选举虽然不能说完美无缺,但大体上是公正的,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夏鼐对是次院士选举的评论是:“这次中央研究院举行第1次院士会议,可算是近年来国内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中央研究院创办已达20年,今年才举行选举院士;原拟选出80名至100名,听说选举时第一次投票仅选出60来名。一连投了5次票,才选足81名,可以说相当的郑重审慎。不管各方面对于这次院士名单的意见如何(尤其因为提名的办法不佳,有些可以当选的

7、学者,根本没有被提名,以致无从选出,令人颇有遗珠之憾),我们如果说‘这一个名单,相当的足以代表今日中国学术界的情况’。这话大致不会有多大的错误吧。”11可惜的是,“中研院”院士选举的良好传统在大陆却未能继承下去。二、1955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的产生1955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的产生方式就完全不同了。据当时负责学部筹备工作并担任社会科学领域学术秘书的刘大年回忆:“第一届学部委员的产生属于协商性质,是协商产生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人选是科学家推荐,但推荐不是选举。......社会科学方面是在提出名单之前,徵求了各学科主要人物的意见。我当时

8、参加了这些活动,主要在北京地区找有关人士谈。北京以外的就没有去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