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挖孔灌注桩中无损检测的运用论文

在挖孔灌注桩中无损检测的运用论文

ID:25655289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1

在挖孔灌注桩中无损检测的运用论文_第1页
在挖孔灌注桩中无损检测的运用论文_第2页
在挖孔灌注桩中无损检测的运用论文_第3页
在挖孔灌注桩中无损检测的运用论文_第4页
在挖孔灌注桩中无损检测的运用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挖孔灌注桩中无损检测的运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挖孔灌注桩中无损检测的运用论文.freel桩长33.3m的低应变检测波形图,为小锤敲击、加速度计检测的波形,可以见到负向波幅度比入射的正向波幅大,随后迅速衰减,不规则干扰明显。特别是桩身出现局部缺陷情况时,应力波在缺陷处的反射及衍射已经变得相当复杂,波动的一维特点很少,目前低应变软件的分析已显得相当困难。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地采用增大波长的激发方式以满足波长与基桩的半径之比应足够大的前提,激励脉冲的波长与桩长或缺陷位置长度之比将变小,桩体的运动接近刚体,震动的波动性状不明显,难以准确地检测到缺陷特别是浅部缺陷,如图2.2为一根1.5×1.8米、桩长18.0米的低应变检

2、测波形图。桩径的大小、桩长及激励脉冲波长三者的关系矛盾在挖孔桩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检测实践表明,当桩径大于2.0米时,低应变的各种大直径桩测试效应表现明显,常规的低应变已经难以准确地检测基桩缺陷。(二)桩的护壁扩底的影响挖孔桩护壁由于强度和桩身相当,表现效果上形成了桩径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桩基的施工资料很难对各部分的细节作详细的记录,应该通过对各种情况的综合分析对桩径的可能变化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桩周地层的性状对各种可能进行分析。如:粘土层由于稳性能良好,其孔壁容易稳定开挖,护壁一般厚度比较均匀;粉土层容易坍塌、地下水位以下的地层由于涌水的影响需要对孔壁进行修补,经常出现护

3、壁较厚、不均的现象;较坚硬的土层由于自稳状况特别好,局部甚至没有用砖头护壁。正确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分析,可以在低应变信号出现相对扩径、缩径的时候客观地加以排除,最终对反映桩身的缺陷信号进行分析。在接近桩底的扩径位置由于土层较好,一般没有护壁,随后到孔底进行扩孔,表现在低应变检测时桩身上桩底附近有一明显的缩颈现象,值得特别注意。例如:某小区工程的一栋楼,建筑面积7525平方米,共6层。设计为人工挖自孔扩底灌注桩基础桩,共105根桩,其中直径为:800mm、900mm、1200mm、1300mm四种,设计桩长10—15m,实际桩长根据现场标定以桩端进入持力层≥1.0d(d为

4、桩径尺寸)为满足设计要求。勘察报告,其层序自上而下为:(1)素填土:褐色、紫灰色,稍湿,松散状态,局部顶面为耕土,结构松散,为新近填土,含粘性土、碎石、岩石碎块等。该层厚1.3—4.2m,分布于整个场地。(2)粉质粘土:黄褐、褐灰,硬塑,该层厚2.2—4.5m。(3)含碎石粉质粘土:黄褐,湿—稍湿,硬塑—坚硬,为持力层。该工地的低应变检测结果中,有20%的桩身在2.5—.5m出现明显的同向反射(如图2.4),初步分析该对应部位离析,施工单位对该结果提出异议,最后通过其他调查证实,3.5米以上由于土层较松散,又靠近地表,为了安全起见,施工人员对部分桩的护壁多砌了一层护壁

5、砖,结果形成2.5—3.5米以上护壁较厚,桩身2.5—3.5米以下形成了相对的缩颈。以上经验表明:通过对同一工地的多桩测试信号进行综合分析,对同一部位经常出现的异常应认真分析,先试图在护壁的影响上多找原因,避免误判。(三)桩的灌注方式的影响挖孔桩桩身混凝土用溜槽加串筒向桩孔内浇筑混凝土,人工浇筑插捣密实。桩、护壁、土层形成了两个自然的环形空间,同时由于桩的地下水位的变化,形成了比较大的地下水头,两个环形空间的水流,很容易形成水泥和骨料的分离。这种缺陷情况在低应变的检测中反映很弱,因为这种缺陷没有形成明显的物质差异,机械波传播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反射、透射的畸变。如图2.

6、5低应变测试中第2道的波形,桩身部份没有明显的异常表现,桩底信号明显,分析为完整桩、1类。在随后常规的钻芯抽样检测中发现,4.3—4.7米处混凝土全大部份都是砾石骨料,很少有砂子和水泥胶结物,为严重离析,重新对原始测试的所有信号进行了分析,图2.6为该桩第3道的波形,发现4.36米处有微弱的缺陷表现,由于对挖孔桩信号缺陷反映不明显的特点缺乏充分理解,引起了本次的误判。三针对挖孔桩检测的几点技术要领由于桩截面较大,波动信号在桩内衰减较快,其中有用的信息很弱,微小的滤波、平滑将会使信号面目全非,所以,抗滑桩低应变检测应力求通过现场的技术手段使原始信号能直接反映桩身信息,信

7、号不应出现振荡,无高频杂波成份,仪器接地端应根据说明书要求接地,杜绝外界交流干扰。由于抗滑桩截面积较大,截面各部位的运动不均匀性也会增加,桩浅部的阻抗变化出现明显的方向性,在桩头对称桩心位置,根据桩径大小布置多个检测点,使检测结果能全面反映桩身完整性的情况也成为其一大特点。随着工程进展,多点布置检测点的方法逐渐成为抗滑桩低应变检测的基本要求,但在应用过程中也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四结论及建议由于桩截面较大、护壁的随机复杂性等原因导致低应变检测效果不太明显,现场检测应认真细致,采用多种激发、多点检测等方式,检测分析应充分考虑以上特点,分析波形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