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论文

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论文

ID:25689623

大小:62.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22

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论文_第1页
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论文_第2页
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论文_第3页
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论文_第4页
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创造性人才特征与教育模式再构论文摘要有关创造性30余年的研究是基于“中国缺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学生学习成绩好却创造性差”和“李约瑟悖论”三个困惑和思考,以思维品质为切入点进行的。创造性的实质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摘要有关创造性30余年的研究是基于“中国缺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学生学习成绩好却创造性差”和“李约瑟悖论”三个困惑和思考,以思维品质为切入点进行的。创造性的实质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其研究在历史上共经历了五个阶段。从这

2、一实质出发,创造性人才可视为创造性思维加创造性人格,前者具有五个特点,而后者是一种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教育和创造性人才培养是整个研究的重点部分。有关创造性的研究认为,要在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重视学习策略等创造性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让学校的三种群体产生出五种教育效能的创造性教育,进而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为一体,培养“T”型人才。关键词创造性;创造性人才;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教育创新(innovation)和创造性或创造力(creativ-ity)在心理学界被视为同义语。自1978年以来30余年,笔者

3、一直致力于对创新或创造性的研究。一、困惑与思考笔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缘起于自己的困惑与思考。困惑一,为什么中国人或中国公民没有得过诺贝尔奖?因为现在国际上公认的创造性的主要指标就是诺贝尔奖。笔者曾经看过美国的有关资料说,世界上智商最高的民族是犹太人与华人。可是,犹太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人数是我们华人的28倍!当然,这里的华人主要是外籍的华人。这就构成笔者的第一个困惑,结论是“高智商并不等于高创造”。困惑二,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却缺乏创造力?有大量事实证明,我们的中小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的大奖也不少

4、。有人说,我们小学的教育质量比欧美国家强,中学的教育质量,尤其是学生的知识面也比欧美国家的学生强。可是我们的大学教育水平就跟人家打个平手;到研究生教育以后,欧美国家的学生在创造性方面有后劲,而我们的学生却往往缺乏后劲。这就构成笔者的第二个困惑,结论是“高知识并不等于高创造”。困惑三,如何解决“李约瑟悖论”?李约瑟是研究东方文化,特别是东方科技的一位重要专家。他在评价中国人时,说了许多好话,但是他也谈到了“东方科技的没落”。他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但是,现在的科学,像量子理论、相对论、信息

5、理论、集成电路、多媒体、电脑等哪个是你中国人发明的呢?这种悖论如何解决?这就构成笔者的第三个困惑。为此,笔者作了三点思考。思考一,我们“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缺乏创造性人才是关键问题所在。因此,必须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人才。思考二,检讨一下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也可以用“失衡”两个字来表示。这种教育失衡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因此,从教育创新人手,注重创新人才培养,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思考三,实行创新教育或教育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将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命运。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或创造性人才

6、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于2006年2月发表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指令,不仅具体制定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针,而且指明了我们创新或创造性研究的方向。我们对于创造性的研究是以思维品质的研究为切入点,思维品质中就有—个创造性,或叫独创性,这使笔者对创造性有了一系列的研究。笔者和自己的团队围绕着这个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论著。在这过程中,笔者的弟子董奇是团队的杰出代表,他结合自己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在笔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创造

7、性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后来在笔者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8本“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中,他写了《儿童创造性的发展》一书。20世纪80-90年代他围绕创造性问题发表了许多文章。在这个基础上,2003年笔者领衔自己的研究团队才敢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二、探索创造性的实质自20世纪7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国外学者对创造性有三种定义:一是强调过程,二是强调产品,三是强调个性。哪一种定义对呢?笔者认为这三种定义全对,只不过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述问题罢了。因此,笔者综合这些

8、观点,把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个定义既指创造或创新的过程,又指创造或创新的产品,也指创造或创新的个性特征。定义的前半部分“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什么什么来”,这当然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产生出什么来呢?“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来。但笔者并没有把种属关系定在产品上,而把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