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word版

《人体解剖生理学》word版

ID:25699890

大小:66.3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2

《人体解剖生理学》word版_第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word版_第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word版_第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word版_第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1.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2.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称为去极化。3.跳跃式传导:动作电位沿着轴突从一个郎飞结“跳”到另一个郎飞结。这就是跳跃性传导。即在发生动作电位的郎飞结与静息的郎飞结之间产生。4.终板电位:跨膜Na+内流远大于K+外流,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5.兴奋-收缩耦联:将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6.简述静息电位及其产生的机制?答:静息电位是细胞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电位差。静息状态下,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外流,从而造成膜两侧的电位差。7.简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答:动作电

2、位的产生是由于出现迅速增加的Na+电导,Na+在很强的电化学驱动力作用下形成Na+内向电流,使细胞膜迅速去极化,构成峰电位的升支;随后,Na+电导减小,形成峰电位的降支,K+电导的增大使K+外向电流增强,加速了膜的复极,参与峰电位降支的形成。8.简述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答:粗肌丝肌球蛋白分子的横桥与细肌丝上肌动蛋白分子的横桥作用位点结合,引起粗细肌丝的相向运动,形态上表现为肌肉的收缩。一、人体解剖生理学可分为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理学等学科。二、16世纪比利时学者VesaliusA的名著《人体构造》的发表,创立了解剖生理学派。1628年英国名医WillismHa

3、rvey出版的《心血运动论》一书是历史上首次出现有确凿证据的生理学著作,从而奠定了现代实验生理学的基础。三、兴奋性一切活组织或细胞当其周围环境条件改变迅速改变时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第二章1.内分泌腺:腺没有导管,分泌物释放入血液。2.连接小体:缝隙连接处的胞膜中有许多配布规律的柱状颗粒,称为连接小体。3.尼氏体:是胞质中的嗜碱性物质,可被苯胺类染料着色。在大型神经元内尼氏体呈块状分布,在小型感觉神经元内呈颗粒状分布于周围。电镜观察尼氏体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与游离的核糖体组成,表明尼氏体具有活跃的蛋白质合成功能。4.郎飞结:有髓神经纤维每隔一定距

4、离髓鞘便有间断,此处间隔称为郎飞结。5.运动终板:位于脊髓灰质前角或脑干的运动神经元发生长轴突,接近肌纤维时失去髓鞘,其轴突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与一条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触连接,此连接区域呈卵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6.肌肉组织有哪些种类,各有何结构和功能特点?答:肌肉组织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骨骼肌:由大量多核的肌细胞构成,核位于周边。骨骼肌受意识控制。存在强制收缩,无自动节律性。心肌:由单核细胞构成,核位于中央。心肌具有一定的节律性,为不随意肌,不存在强制收缩。平滑肌:为单核细胞,核位于中央。为不随意肌,自动节律性低且不规则。一、基本组织

5、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二、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第四章1.运动单位:一个神经元以及它所连接的肌纤维共同组成一个运动单位。2.神经调质:神经元合成和释放的,能对神经递质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在化学性突触传递过程中由神经末梢释放,作用于支配神经元或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的特殊化学物质。也就是由一个神经元释放并作用于另一神经元或效应细胞膜受体而引起特定化学反应的特殊化学物质。3.自主神经系统: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对内脏反射的调控不受意志控制的神经。4.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由于轴突表面

6、具有髓鞘而使颜色呈苍白色,故称白质。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在新鲜标本时色泽灰暗,称为灰质。5.胼胝体:大脑半球中最大的横行连合纤维,位于两半球的底部。6.脑电图:将引导电极安置在头皮上,引导出大脑皮质自发脑电活动,并用脑电图仪记录到的图形,称为脑电图。7.简述大脑半球的主要沟裂和分叶?答:沟裂有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和距状沟。分叶有额叶、颞叶、枕叶、岛叶和顶叶。8.什么是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有何生理作用?答: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包括网状结构的感觉投射、自网状结构向间脑某些核团的上行投射以及从这些核团向大脑皮质广泛地区的投射。

7、主要功能是保持皮质的意识水平。9.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有何区别?答:突触前抑制: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突触后抑制: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10.简述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作用与产生原理。答: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而产生的。使突触后膜去极化,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使Na+内流比K+外流的速度快,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而产生

8、的。使突触后膜超极化,使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升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