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节选)导读

庄子•秋水(节选)导读

ID:258628

大小:483.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07-15

庄子•秋水(节选)导读_第1页
庄子•秋水(节选)导读_第2页
庄子•秋水(节选)导读_第3页
庄子•秋水(节选)导读_第4页
庄子•秋水(节选)导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庄子•秋水(节选)导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庄子•秋水(节选)导读庄子生平简介庄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年岁略小。只做过地位卑微的漆园吏。据《庄子》中记载,他生活贫困,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织履为生,弄得面黄肌瘦。但据说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国去做国相,他却拒绝了,说是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老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毫无价值。 比如《胠箧》说,常人防盗,总把箱子锁牢,遇上大盗,连箱子一起偷了。“圣知仁义”

2、就是锁牢箱子的手段,大盗窃国,“并其圣知仁义而窃之”。所以,“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 焉存。”他的思想 不可谓不深刻,但 对统治者毫无威胁, 故能容之,流传至 今,而在野的道家 之所以不像其他诸 子百家那样,遭受 被排挤乃至消灭的结果,也得益于庄子及其思想本身。庄子的思想庄周梦蝶庄子的思想表面上看庄子是消极遁世者,但这只是从统治者和社会的角度衡量的结果。庄子不像儒家,他不肯为统治者以及百姓卖命,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才能,因为他不仅反对一切制度与人为的文明,而且认为,个人渺小至极,即使才能再大,也无法让社会理想化,更无法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个人能做的,就是使自己的生命达到自

3、由的天地境界。因此,他从来不企图在这样的世道中有所作为,他所想的是如何使个人的生命活得精彩。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用竹箱珍藏神龟,用锦缎盖着,供奉在庙堂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尊贵,还是宁愿活着时在泥水中拖着尾巴行走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庄子小故事庄子思想之我见冯友兰先生曾有“人生四境界说”。 自然境界:层

4、次最低的人生境界。“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 功利境界: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清楚地了解。但这种了解仅限于自身,所以“为自己谋利”是生活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特征。道德境界:“尽伦尽职”是这一境界者的特征。冯友兰把这一特征概括为“行义”,即“为公”。 天地境界:这种人的行为已非停留在“行义”,而是“事天”。具有这一境界的人,对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了解,因此,“天地境界”可使人的生活获得最大的意义,使人生具有最高价值。予以为,普通人大抵处于第一、二境界;孔子、孟子、墨子等人,属第三境界,而庄子是天地境界中人。这一境界中人凤

5、毛麟角,一个原因是,普通人连生存都是极大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无视生存问题而去追求最高境界。无用之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庄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享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便是庄子的生存智慧。庄子小故事两则庖丁解牛别人解牛用坏了无数刀,庖丁那把刀用了19年还像新的,没有损坏,原因何在?因

6、为他了解牛的结构,知道哪里有缝隙。别人是劈,他是割。解牛是庖丁的职业,因为了解全牛(社会),所以他可以不损害自己(刀)。这故事告诉我们,生存是需要智慧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课文朗读秋水(节选)南华秋水图(仇英)庄子其文庄子既是哲学家,又富于诗人气质。庄学的后人,也受他感染。因而,《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并且,

7、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战国文章,普遍多假寓言、故事以说理,但仅仅作为比喻的材料,证明文章的观点。《庄子》不仅如此。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水》,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作比喻的意义,而成了一种思维方式。而且,作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